第三百二十一章 两个过来人(5)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6 字数:6106
�是学理科的。好在本人机智,也算是介绍了些经验。”
“文科有大量需要背诵的内容,我就介绍了记忆曲线,当然他们老师也曾经介绍过,估计不形象,学生操作起来,没谱。我就教他们一个顺口溜:头天靠死记,二天再回忆,一月后互考,,高考没问题。”
我想起来,当年二娃与他同学,这种互考的方式,确实是巩固记忆的法宝。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袋中,我问到:“小苏,你这些技巧是从哪里来的?”
“嗨,我高考前如果全部掌握这些诀窍,也上985了,问题是,这些东西,大多是从同宿舍的大学同学那里得来的。”
“他这么厉害,怎么也考了你一样的学校?”
“发挥失常呗。他平时成绩太好,总想着高考一鸣惊人,结果头天晚上失眠,第二天完全没发挥出来,就到我们学校了。要按实际水平,985是没问题的。当然,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他后来研究生,也进了复旦,算是没辱没他当年的努力。”
这基本是张思远的版本,我理解。
高考并不能定终身,但高考肯定会让你终身难忘。这是你第一次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这是你第一次独立面对社会的初始平台,甚至,对许多人来说,读不大学,读什么样的大学,会确定你一生在社会中的定位。
现在有一个说法,你是谁?将你所有的朋友圈子,求出平均数,你就是那样的人。
而圈子中,最重要的是同学,尤其是还在联系的高中或者大学同学。
而我,却没有一个还在联系的这样的人。从社会阶层来看,我早已超越了大学同学的阶层,跟他们的生活与情感,没有交集。我的初中同学,二娃,现在也失联了。与我有交集的圈子,除了生意外,就是战友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算是由大学定义的,倒更像是部队定义的。
在部队的战友中,跟我关系最密切的人除了班长,还有王班长,他们的平均数,就是我,这个,我认。我为有这样的战友而骄傲,班长的沉稳和王班长的活力,几乎在两端等着我,我是中间的那个人。
而李茅,然然,甚至小苏,都是他们同学定义着他的圈子,这是我羡慕的。他们是大学的过来人,当然有资格教育那些没进大学的学生。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历就是能力,这句话没错。
李茅问到:“苟总,你今天下午,把我们庄总拉到哪里去了?”
“到了我的老家看了看。”
“究竟是你在招待庄总,还是你自己想回老家?你这个人,假公济私,居然这样招待远方的客人。”李茅假意批评到。
我赶紧解释到:“我是农村人,也是贫苦人,见到他的家,就像回到我自己四川的故乡一样,我们忆苦思甜后,感觉更亲了,他是对的,我收获不小!”
“哈哈”李茅笑到:“我们四个,都是过来人,从农村过来,从贫穷过来,估计,这是我们在一起喝酒的原因吧?”
“呸,谁跟你一样?”我说到:“你家,在我看来,如同地主,还跟我哭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