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偶遇大学问(5)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9 字数:6093
�不理解,处处有期待,这真是把我玩弄于股掌之间啊。想前面,自以为很有思想,什么儒道法墨兵,什么统治阶层的,什么政治战争的,我还以为自己懂得很多。
谁知看了这首诗,狂心顿歇,我原来在一千多年的大师面前,当个读者的资格都没有啊。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这一句全部使用了专有名词,我无法理解。按平时的阅读习惯,遇到这种不懂的专有名词,我一般都通过查辞典来理解。但现在,我没有辞典。
更为重要的是,你不可能读一句话,查三次词典,而这一句才七个字,总共三个名词。这样读书,将连贯思路碎片化,不仅对理解毫无帮助,更重要的是,你根本就看不下去。
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要读下来,或者有些稍微的体会和理解,只有一种办法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办法,虽然我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但古人这样说,我们这么多人实践过,还真是有效果。
算了,我把它当单纯的诗歌来读,只有印象,只听韵律,听享受节奏。按陶渊明的说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来去,三毒水泡虚出没。”
如果把君不见不算一句的话,上面就共有八句了。这八句,有两个韵脚。如果把两个韵脚的各四句拆开看,那简直就是两首绝佳的七言诗。
这两首七言诗,是严格按照格律的规矩来写的。而且,全是专有名词组成,如果按文字游戏的难度来看,是相当困难的。何况,它还专门体现一种高深的思想。
第一首的三四句是对仗,第二首的三四句也是。尤其在音韵上,最后两句特别精彩。为此,我专门用四川话和普通话各自朗诵了几遍,简直越读越喜欢。
最后两句对仗,不仅是诗歌押韵我平仄对仗的典范,而且是写对仗的典范。五阴对三毒,空来去对虚出没,简直没有更好的了。
要写成这样,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作者必须具有高超的诗歌创作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根本写不出如此得心就手,看似平凡语句却又严格经典的句子来。如果仅按诗歌创作的能力和风格来看,这首诗与白居易的叙事诗有一比。就是用看似平实的大白话,组合成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据说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有要求,要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听得懂。这是一种从崇高归于平凡的至高要求,不是超级大量的能力,想达到这种程度,想都不要想。
第二个条件,因为这是哲理诗,如果佛教哲理中,没有巨大而丰富的专有词汇量,根本写不出如此丰富的具有对仗关系的名词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只有三毒这个专有名词,没有五阴的话,那么对起来,就会东拼西凑,以词害意。如果是这样的话,在佛教界,这首诗的地位就要打折扣了。
佛教如此丰富的词汇量,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大文化,文化宏大的宝库中,才能孕育出如此精彩的宏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