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源头在哪里(2)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9 字数:6049
�所记载的东西,需要细细精读。比如四圣谛,这是佛教最基本的思想立足点,必须深刻领会。比如三法印,这是佛教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区别外道与佛法的工具,必须有所领会。
对于一般人来说,读这种枯燥的学术著作,肯定比较难以进行。但对于我来说,恰恰是好事。
第一,我已经不满足于那种浮光掠影的浅淡戏说了。比如有人喜欢看《三国演义》,文学性很强,可读性很好,又是文学经典。但对于一个真正想了解当时历史的人来说,必须要读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还得要跟官方正史结合起来读。
我读二十四史,给了我极大的愉悦感。当你深入历史环境,读到当时的人和事时,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改变中国发展的大事和大人物,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远比小说和诗歌,来得更为宏大和深刻,历史本身比小说有趣多了。而上了史书的人,都是一部我们小人物所无法具备的传奇人生。
佛祖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书中以简洁的语言,给我勾画了古印度时期,生活生产文化风俗思想宗教的巨幅图景。这个图景是三维立体的,佛祖本身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趣的人,有挫折和追求的人,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事业,更在于他的人格和生活。如果当年有幸在他身边,那种生活态度,就足以感染你并影响你一生。
相类似的,我看过许多儒家学说。但是,你真正深入孔子生活的历史年代,再读他说的话,《论语》这个不大的小册子里,就把一个生动活泼的孔子摆在你面前了。
深入他的时代,进入他的生活,你就如同以心看到一场巨幅大戏,风流犹拍古人肩。
第二,我需要的它都能够提供,并且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结论。我需要全面概览佛教起源时的状态,以及后来发展的分支,我需要了解佛教的性质、历史以及它所面对的当时的世界,我需要了解它的目的方法和途径。虽然这些只是纸面意思,但从佛教门中人那里,得到全面正确的纸面指导,也是少走弯路的办法。
我现在最想知道,佛教能解决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我该向哪个方向寻找,找哪一个。
其实基本概念的建立,是任何一门学问最重要的一点。比如我们在赌博时,要了解博弈论。但我们至少最先要知道,博弈论是建立在零和游戏的基础上的。有了这个理论,你就知道,打算输赢只发生在牌桌上的人,对外界来说,根本没产生输赢。
比如生产和分配对社会的影响。大家都在讲政治,其实政治最基本的概念是利益分配。而创造利益的是生产。所以生产的能力大于分配的作用,所以才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结论。
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确定,就确定了一个学术的性质。
如果我把佛教当成学术来理解,这本书就让我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基本的性质判断坐标。
佛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基本就讲清楚了它的性质了。那么理论体系,在初转法轮时,就已经提出了。
想当初,佛祖苦修六年无果时,肯定在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也许自己是方向错了。但是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呢?他没有采取读书和思考的办法。因为以他的绝顶聪明,书籍能够带给他的,他都知道过。思考能够推出来的,他都已经推理过。
他采取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下决定,以巨大的内心冲动来作为自身悟道的动力。不悟大道,誓不起坐。第二个是见行动。他坐在菩提树下,就是不起来。那是在参禅吗?打坐吗?还是利用直觉智慧?还是所谓反闻闻自性?多少天过去了,不吃不喝,他在什么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