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分类的区别(5)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9      字数:6021
��,头搁在手背上,当时就站在那里故去了。

  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故事,一家三人,居然在同一天同一时辰,在健康而有准备的情况,瞬间圆寂。

  而庞居士的夫人,也是有成就的人。她收拾好三人的遗体,把后事办完,自己提着一个包,找了个尼庵,出家了。

  这一家四人成就的故事,是中国居士界最大的榜样。这种家庭,以圆寂的方式昭示圆满,是宗教史上的奇迹。

  当年,庞居士问过祖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师回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这是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用语言和逻辑的方式,解释不了。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是说的什么。反正,意思是不能回答的。

  调古清神风自高,这是高风亮洁的意思。貌悴骨刚人不顾。这是指修佛法的人,虽然面容憔悴,但关键在气质。而且,不会理会那些不屑一顾的人。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我估计,这段话是对当时的世人说的。毕竟是唐朝,那是一个繁华的世界,那是一个丰富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鲜衣怒马、五陵少年,是奔放和外向的。人们通常追求物质的丰富和色彩的艳丽,会耻笑那衣衫烂褛的人。

  唐朝还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时代,杨贵妃就有肥猪的雅号,但却三千宠爱在一身。吃素,甚至吃野草树根的苦行僧,往往受人白眼和笑话。

  这一段话是说给这些普通人听的。道不贫,道是无价珍,是告诫大家,从物质和外在的东西中解脱出来,要看中内心的道。

  过去的苦行僧,确实给人一种破落的印象。比如原始佛教的僧团有四依住:第一,粪扫衣。这东西就讨嫌,从垃圾堆时捡来的东西穿在身上,不管你自己是否习惯,反正别人看起来,就有点不太舒服。

  第二是乞食。那衣是粪扫衣,那钵就是用来乞讨饮食的。衣钵传人,传给你什么了?传给你乞丐的家伙?

  想想就难受,一个衣衫破烂的家伙,在我家门口要饭,不给吧,说不尊重出家人。给吧,确实会让人吃不下饭的。

  第三是树下坐。出家人没有家,树下,石洞都是他的家。最严格的头陀行,还严禁要求“头陀不三宿空桑”。就连树下坐,也不要总在一棵树下坐,免得你坐连续三天,会对这棵树产生感情。

  第四是陈弃药。如果修行时,生病了,就用别人不用的或者倒掉的药渣子来治病,病好了,就再不用了。不积蓄新的药物,更不能积蓄金钱。

  当然以上是严格要求的原始佛教制度,与当时古印度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相适应。那时,普通低种性的人民,过的生活不太好。而作为拯救者出现的出家人,必须比他们过得还差,才可以算是普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