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失落的目标(3)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0      字数:6074
p;当然,到今天这个社会,大部分人虽然崇敬那种古贤风范,但都承认自己学不来。柴米油盐的困境,让人根本没有谦让之风,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了。

  尤其是动乱的那个年代,精神贵族们大多在肉体已经被消灭,或者,他们被迫低下了头。而在乡间,还神奇地保留着一个标本,这不得不说,是大山的奇迹。

  “求诸于野”。

  陈忠实在《白鹿原》里所描写的,正是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在现实世界的崩溃。因为,产生它的社会生产关系,已经改变了。

  农业世界的崩溃,是因为工业化浪潮,这是社会的必然,不管你有多少圣贤,总得要面对。田园牧歌虽然美丽,但没有田园社会,牧歌唱给谁听呢?

  而向老师也就是向老先生的儿子,就成了一个典型写字的人了。叫艺术也好,叫技能也罢,只不过有一个长处。与他父亲相比,文化上所凝结的符号,生活方式所标示的人生,已经不存在了。

  但,人们总对有技艺的人,保持着某种尊敬,毕竟父亲留给自己的儒雅,以及上辈人积累的功德,在他身上,还是有体现的。

  有孩子学写大字,要到他家买字帖。有条件的家庭,送孩子到他那里,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写毛笔字,也是向老师的收入。

  向老师除了卖对联以外,还兼顾,给别人写碑文,写宗谱,给新开的商店题写店名,甚至,有县城的店子,也挂上了他写的作品。

  他最为骄傲的业绩,是我们镇上一坐新修的石拱桥,桥名的大字虽然是上面领导写的,但桥头石碑上的建桥记,却是他亲手书写的,镌刻在石碑上的字,被烫成了金字,一个个在太阳下,闪光。

  家里的小店和润笔的收入,已经足够支撑一人小康之家了。在我们镇上,他虽然不是最富裕的家庭,但是,是最体面最有书卷气的家庭了。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就是向老先生最为宠爱的孙子,小向,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走向。

  他爱上了川剧,川剧小生的唱腔吸引了他。他文化不高,据说高中未毕业,就回家了。父亲赶他回学校,他都不想去。反正,按他当时的成绩,考大学也没什么希望。

  向老先生倒是疼爱这个孙子,总是说,只要不唱戏,哪怕在任何单位,谋个差事,倒没什么问题。老先生一生好善,德高望重,他只要亲口求人,别人会答应的。

  向老先生在世时,他到了一个农机厂上班,体力活干不来,技术活不想学,好歹在办公室,给人打杂。向老先生的面子下,别人也不说什么。

  谁知道,向老先生去世了。而这个所谓农机厂也濒临倒闭,减员增效,裁员时厂里面领导也不好意思赶小向,但小向自己辞职了。

  他是兴奋地辞职的,因为,在厂里唱戏,肯定是不行的。再加上,他爷爷在世时,也不允许他随便唱。

  现在,辞职后,毫无牵挂。他先到过县、市川剧团,想考进去当演员。谁知道,县市川剧团,早已不收人了。有几个老演员,守着编制拿财政的基本工资,没有演出收入,只好临时扯几个人,应和别人的红白喜事。

  最盛大的,是偶尔过年过节,政府搞所谓的送戏下乡,好歹给剧团几个钱,让他们在乡镇搭抬唱几天戏,算是最正规的演出了。其实,县川剧团的情况,大家都清楚,连老式的音箱都坏了,每次演出,还要找广播局借设备。

  小向不顾这些,天天如跟屁虫一样,在那几个老演员中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