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多年的冲突(5)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0      字数:6095
起母亲做好的饭菜时,才哭出第一声来。

  他把自己关在房子内,一个多月才出来见人。从此以后骄傲不见了,兰花指不见了。老老实实守店子,老老实实卖货。只是有一点,从不与客人讲价,说多少是多少,你爱买不买。

  偶尔,他春节时,也帮他父亲写对联。他算是家学童子功,当有人夸他的字,快赶上父亲时,有偶有羞涩,但低下的头,从不敢看别人的眼睛。

  他的话越来越少,有时呆坐在街边,像个傻瓜。被偷走青春的人,注定缺少灵魂。

  但他也有些异常的时候。当有人办红白喜事,那川剧的围鼓敲响时,他总是往屋里躲,好像神经质地在逃避什么。

  “这孩子废了”,乡亲们都这么说。

  他不说戏文,仿佛就不会说话,他没有唱腔,仿佛都没法开口。

  我不知道他今天是否还在单身,因为他们家,据说,已经搬离了小镇,到他姐姐所在县城去了。向老先生积累的功德,已经无法在现时代,保留住这个家。尽管,他家的房子还在,但早已租给了别人,还显得非常破旧。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冲突无处不在,这个时代,已经超越大部分人的想象,甚至对那些在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也不例外。

  我见过一个中年女人,是北京某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最擅长的是填词,师从民国时期就很有名望的国学大师。但她所创作的几百首自已认为很好的词,居然找不到一家出版商,为她出书。

  因为,卖不出去。

  另外,这自爱好,导致她没什么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英文也不行,外国期刊更无法登她的稿件。偶尔在某个小报纸上发个小诗,更不能证明什么。

  她至今还是个副教授,从她博士毕业以来,就一直停留在副教授这个职位上。她后来为了出书,找赞助,曾经与生意人一起吃饭,其中,就包括有我。

  她那个所谓赞助的生意人,曾经是她的学生。在学生老师老师的礼貌性吹捧下,她也兴奋起来。她对学生说到:你原来读书时,古诗词有悟性,毕业后转行,是不是为五斗米折腰,活得不太自然了?

  谁知道,这学生说到。“老师,我始终觉得,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只是一种爱好,是不可以当职业的。”

  这话很伤老师的自尊,我都感觉得到,在酒桌上,那老师黯然神伤,也不好说什么。因为这个做生意的学生,承担了出版商要求包销五千本的任务。老师的书,才得以出版。

  但是有谁看呢?不要奢求藏之名山吧,大概率是被束之高阁。

  有没有永恒的东西呢?有没有不容易被时代淘汰的东西呢?有的,提供基本需求的东西,道路更长。比如厨师。贴近人性的东西,坚持最久,比如诗经。

  文学要直指人心,满足人性的基本功能。直指人心的文学,他不是文学家,他是圣贤或者巨人。比如托尔斯泰,比如曹雪芹。

  满足人性基本功能的东西,比如欲望,比如梦想,比如情绪等,西游记和水浒,就有这功能。快意恩仇吧,在人世间的所有不愉快,在他创造的小说空间里,让你得到释放的意淫。

  直指人心的东西,是绝顶高手们的产物,他们肯定是站在历史之上的人。但他们正因为如此,肯定会一世孤独,甚至连找个学生都困难。

  而满足人性的东西,很容易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