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山东国字脸(3)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0      字数:6517
��的“四极”之一。而拔牙、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泰山石敢当”等风俗的流传,就是他们与伏羲氏部族进行过生死决战的后遗症。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大汶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对应的,是“天下结盟”之后的神龙时代,年代为距今6300-5500年。

  中期对应的,是黄帝部族崛起,神农时代向黄帝时代转化的阶段,年代为距今5500-4800年。

  晚期,则是蚩尤氏所领导的东夷部族被黄帝部族战败之后,臣服于黄帝部族,却还没有被黄帝部族所同化的时代,年代为距今4800-4500年。

  从早期起,大汶口文化的家畜饲养,就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有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之骨骼。墓地中,常发现随葬的狗和猪。

  中期以后,墓葬中不断发现整猪、半只猪、猪头或猪下颚骨。用猪随葬的墓,占到1/3以上。有的墓中,随葬的猪下颚骨多达32个,表明中晚期的养猪业,已经十分发达和兴旺。

  渔猎和采集生产,这时候仍然比较重要。遗址中,有獐、斑鹿、狸、麋鹿等野生动物的残骨。很多遗址中,有尾部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之骨、角质鱼鳔、鱼钩;有扁平三角式、短梃圆柱式、长梃双翼起脊式,等各种骨镞、角镞、牙镞;有石质和角质的匕首;还有石矛、骨矛等大型投刺猎具及较多的网坠。

  在兖州王因遗址,还出土了20多个扬子鳄的残骸,与鱼、龟、鳖、蚌等水生动物的骨骼同弃于垃圾坑中,表明当时的人们,能够集体捕获比较凶猛的大型水生动物。

  晚期的墓葬,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较之前更加严重。有的大墓,随葬品有七十余件,有的墓,则一无所有。考古中还发现,晚期的氏族墓地中,出现了小片的家族墓地。家族墓地之间,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这一时期,灵魂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单单用死因来区分灵魂的善恶了。墓地上出现了无尸富墓、断头富墓。

  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的头朝东或朝北,可能是表示,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于海上。

  而后来胶东半岛盛行头向西或西北的葬式,可能是表示,这些人是从内地迁徙过来的。

  综合来看,大汶口文化是一种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氏族公社向私有制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文化。而她的族群,则是北辛文化族群的后裔,是与伏羲氏部族有着历史过节、并且难以忘怀的、东夷氏部族的后裔。

  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氏部族的生产技术,是发展得很快的。但是,他们在对于世界的深层次认识方面,在对自己部族的灵魂形态的塑造方面,显然是没有用心。

  他们的本族图腾,是基于渔猎生产的海鸥。但是,不见他们像伏羲氏部族和神农氏部族一样,把自己部族的图腾,时刻放在心里,随时找机会去表现。

  他们把獐牙勾型器作为权力的象征。獐牙勾型器所代表的牛图腾,与农业生产相关。这是受神农氏部族等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这也就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人们,不注重对世界、对人类存在之终极意义的思考,不注重对自身主体意识的强化,而比较关注眼前的实利。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汶口文化的极权体制就十分微弱。

  他们没有集权中心,所以,也就没有公共资源,去从事专业化的神性创作。而单个的部落,又没有能力,去养活一支进行能够专业之神性化创作的团队。这也就导致他们,只能够用龟壳代替无足玉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