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书与事有别(3)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0      字数:6081
遇。

  他们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的真正原因是没有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趋炎附势、欺上瞒下,但是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从来不能准确履行职责。

  以前有个故事,大诗人孟浩然名动天下,总想有机会得到皇帝的重用,有一次偶然遇到了皇帝,皇帝让他吟诗一首,他十分激动,背诵了一首自己写的佳作,背着背着,说到了一句:“不才明主弃。”于是就废了。

  为李广故事所激发而有对抗不公的勇气,这是李广故事的积极意义。然而,如果以为这样的故事可以激发勇气,就可以反过来将真正做事的人践踏一番,甚至发展到以为天下皆醉我独醒,脱离实际,误入歧途,那就是错的。

  李广有没有能力呢?有。没有能力,是到不了决战战场的。虽然他有一些不足,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不能和他对比的。比如说,我们没有能力射穿石头。再比如说,我们没有能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李广的故事是不是有感染力呢?有。李广有相当不错的个人能力,还有射虎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

  那么,我们就始终停留在“怀才不遇”的阶段吗?不行。我们做事,在己则有家庭父母妻儿,在外则有事业理想抱负,在庭为柱,在屋为梁,为家国担当,哪里能够容得下这种风吹草偃、自怨自艾的破事儿呢?

  我们要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李广同样的行为,放在李牧传里就是无名氏。在李牧面前,做这样的事情连名字都不配留下来。面对这样的对比,再看一看历史上的描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那么我们至少能够知道:李广虽然很优秀,但是他远远不如卫青优秀。

  然而,古往今来,却有很多很多人,将李广捧得很高,将卫青踩得很低。

  韩信曾经说过一句话:生乃与哙等为伍。同样的,经过文人墨客的不断渲染,我们也可以说一句话:青乃与广等为伍!

  相比苏轼那篇文章,李广与卫青齐名,这恐怕才是对卫青真正的侮辱。与李广齐名的,应该是李牧传里的那位无名将军,因为他们在防御边郡时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战国时代那位无名将军呢?为什么文人墨客没有人追忆他、咏怀他,为他泼墨挥毫,写下一篇篇感怀的文章呢?比如说:“李牧不败由天幸,无名无功缘数奇”?

  英雄被塑造为小丑、庸人被歌颂成英雄,这样颠倒乾坤的错误之所以流毒甚广,究其原因,是后来很多人受到最初文本的一些诱导产生了错误的印象。

  像李牧传,作为一篇相对来说远离司马迁时代的历史记载,并没有受到作者直接的好恶感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描述的客观性。后来的文人就没有对“无名氏将军”产生不恰当的良好印象。

  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撇开表面上的泡沫,而直接关注其内在实质。就分析信息来说,信息的细节保留得越多越好。但是细节会造成干扰,所以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排除细节的干扰。

  阅读历史,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特别是要看事迹,不要盲目采信评价。

  卫青是名将,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出色军事才能,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良好机遇,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赫赫战功,但是,如果我们只信评价不信事迹,他就会从英雄被塑造成小丑。他的遭遇尚且如此,其他那些根本不可能记载这么多事迹的人呢?或者学以致用地说:社会上的普通人呢?

  卫青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