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借故事说法(5)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2 字数:6026
次这样喊他,僧人更加怨恨,说:“天神为什么打诳语?什么都没有见到,为何喊有毒蛇?”天神对僧人说:“为何看不见你自身之内的毒蛇?你身体中有地、水、火、风四种蛇,你不去除,怎么还要寻找外界的蛇?”
僧人听到天神这么说,就进入禅定,观察五脏六腑,知道合成人身体的“四大”被“五阴”、“六衰”所淹没,无数世代以来,直至今日未能解脱,从而悟解四谛、苦、空、无我的道理。天还未亮,烦恼烟消,六种神通具备,证得阿罗汉果位。
今天这一类杂比喻经中的故事,更多的是说关于修行的故事。这种故事,既有道德上的说教,当然是用故事说的,更生动。有点像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宗教上的道理,更有哲学上的意义。
从宗教上的道理来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演绎出一些重要的守则。比如十善行之好,恶行之报应。以此来加深大家对因果律的认识。
佛教的因果律,主要是在哲学思想上,与缘起理论相适应的。所谓缘起,就是所有事物,都没有本身的所谓本质。事物的形成,是原因和各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所有条件,也可以称为原因的一种。
这种原因,是事物存在的条件。只要所有条件具备,这个结果,就一定会产生。只要一个条件不成立,结果就不会成立。所以,修行,也只不过是具备所有成佛的原因。
许多人修行,以为是摆脱因果。其实,因果既然是最基础的规律,是任何人摆脱不了的。原来有高僧曾有巧妙的问答。有人问,佛落因果吗?如果说落因果,那么,成佛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说不落因果,那么,就是佛否定了自己的缘起学说。
这个问题的标准回答有两种。一种回答是:不昧因果。也就是因为知道因果,所以不造因,所以不落果。还有一种回答,更为直接。那就是:菩提为因,涅槃为果。
以有的因,达到空的果。菩提,是有情的意思。而涅槃,则无生也无死,法性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