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底盘与动力(3)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2      字数:6019


  我反问到:“传授你们这个法的人,他得道了吗?”

  小黄回信:“我不知道,如何判断呢?”

  “不需要专业的判断,从学识修养戒律或者气质上来说,他有什么真值得你佩服的地方?”

  “我不太了解他。”小黄承认到。

  “将如此剧烈的心理冲突和身体变化,寄望于一个你不了解的人,你是想一辈子都有痛苦和后悔的画面吗?”

  “庄哥,我晓得了,必须退出。”

  我知道,我并没有真正说服他。他只是需要一个健康的性,当他有了爱情后,这种矛盾就不会存在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经验框架的消失,不容易做得到。但是,即使做到了,最后将走向何方,还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没穿衣服的人,走在冰天雪地,有冻死的危险。

  “人们的认识,都是面对现实时,在理解中,进行自我投射,仿佛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万老师说到:“其实,在佛教中,这只是心被物转的过程,是被动的。当框架承载不了充满变化的外部世界时,人们选择固执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期得到心安理得的状态。”

  “你是指的陶渊明的状态吗?”小胡问到。

  “不尽然吧?陶渊明不适应官场,将自己躲在乡下的酒醉状态中,看起来是。但我想他没有这么简单,毕竟他是一个思维极其发达的人。他有一句诗是这样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说明,他发现了什么,不是单纯的消极。”文字这一块我比较熟悉,还是得发表一下意见。

  “绵绵若存,其中有精”万老师说到:“老子也这样说过,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精,与他自我的框架是自洽的,还是矛盾的呢?”

  这我们就不知道了,我们也不是这些古代高人肚子里的蛔虫。高人们总是在灵魂或精神深处,有某种不可捉摸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不好猜。毕竟,道可道,非常道。

  小胡说到:“好,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高手们的思维,已经很发达,肯定有与现实,甚至与自我意识不自洽的东西存在。这种东西,他选择理解的话,就有点痛苦,这种痛苦,还真无法跟旁人说出来。他们处理的方式,就是不说,只是在意识上承认这种超越的存在,并不去实践它。”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庄子,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就是将自己新的超越性认识,实践化了。这种实践,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就连他的朋友,都无法理解。他是发现了什么吗?生与死的秘密,如果他发现了,怎么不告诉别人呢?”

  “就不告诉你,告诉你你也不明白。我就这样做了,你能够把我怎么办?这就是庄子,潇洒嘛,要不然,怎么写出《逍遥游》呢?”

  看样子,小胡有点情绪化了。这个心理学的高材生,难道自己就没意识到么?

  但是,他说“就不告诉你”时,我潜意识里突然浮现出《小龙人》动画片的音乐:“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那旋律,以超过光的速度,侵入我的脑海,并且单曲循环。

  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如此顽固地在今天回放,可见,心理学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小时候到长大来,我们所有经历的,所形成的印象和认识,刻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我们理解框架。有许多洗脑歌曲,就是这样的规律了。

  比如好多广告,初看比较傻,但细想却非常精明。比如那个脑白金的广告,比如好多洗脑歌曲。它们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