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经济问题二(5)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3 字数:6124
>
另一方面看,经济就是经济,所遵循的只可能是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规则。之所以称作佛教经济,即如同其他各种类型的经济等,只是因为有其各自的特点而已。佛教经济的特点就在于其是宗教经济,是具有宗教特质的经济。因而,体现了佛教宗教性特质的经济,就是佛教经济。不然,就难免会受到质疑。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经济事例也说明,淡化了宗教性的过于世俗和过于膨胀的佛教经济,或者打着宗教幌子变质为世俗经营的所谓佛教经济,往往就是致使佛门遭到指责乃至打击的根本因由。
由以上之佛教的经济理念和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经济,大致可见,佛教和相关佛教经济的发展虽然与社会及环境息息相关,但作为一种宗教,其生存和发展的状况,关键还在于其本质的宗教性的延续和发扬的如何。社会接受和认同的,仍然是其体现其宗教根本性质和普遍意义的方面。因而,其宗教神圣性和世俗性的平衡,应是佛教经济运行和佛教经济之合理性的重要平衡尺度。佛教与经济,即佛教宗教性与经济世俗性不断调试平衡度的动态平衡关系。
我总结到:“由于僧团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在理论和实践上跳出轮回,世间的经济状况的影响,是逃避不了的。更何况,佛教的发展,也需要经济制度的支撑,所以,这种由贫到富,再由盛到衰的循环,在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多次。”
万老师感叹到:“原来我听专家们说三武灭佛,总是从政治文化方面找主要原因,与历史唯物论不符,我总在怀疑。今天听到庄老师讲这些,我觉得这才是让我信服的理由。”
我补充到:“当然,政治与文化的原因,也不可忽视。估计各种因缘具备后,才会发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