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不要骗自己(4)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4      字数:6039
��。世间所得到的快乐都是相对的快乐——痛苦被解决了,就觉得快乐了。

  那个被解决的标准,是根据我们的承受力而定的。我们想挑一百斤,挑不动,又必须要挑,就会觉得很痛苦;如果我们能够挑起来,挑到目的地,就觉得自己有能力承担一百斤,对我们而言,这就不一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人生的痛苦很多,大部分的痛苦不是真正的痛苦,而是我们的承受力太弱了。如果我们有勇气去承担自己的痛苦,它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痛苦。为什么女人比较容易痛苦?因为女人比较脆弱。当然如果男人很脆弱,也很容易痛苦。

  痛苦的程度或者快乐的程度,跟一个人的承受力有关系。一个人能挑一百斤,让他挑六十斤,他就很开心;另外一个人能挑二十斤,让他挑三十斤,他就很痛苦。所以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承受力,接受痛苦,转换痛苦;转换过来以后,苦就成了乐。因为世间的苦和乐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小孩子在地上摔了一跤,皮没蹭破,仅仅就摔了一下,他哭起来了。这时候如果大人跟他说:“没关系,没关系,乖。”他可能就自己站起来,没事了。如果大人说:“宝贝摔跤了,很痛哦!”你心疼他,这样他就真感觉到自己疼了。

  其实大人也一样。我们经常是像济公说的:“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是哭是笑只有我知道。”哭,未必是真的痛苦;笑,也未必是真的快乐。昨天有位居士说,他的人生是哭完了就笑,笑完了就哭。同样一件事情,当他觉得这个事情是正常的、能承受的,他就笑了;当他觉得不能承受了,他就哭了。

  世间的快乐,事实上不能叫做快乐。有位哲学家说:世间并没有快乐,所谓的快乐,只是对痛苦的缓解而已。我们感觉到痛苦,然后这个痛苦被解决了,就觉得快乐;假如不觉得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所有的五欲六尘,能帮助我们解决痛苦的,我们就感受到它带来的快乐;不能解决痛苦的,我们就感受不到它带来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第三个误会,就是总以为人生有快乐,却不知这种快乐是有苦之乐,是短暂的、相对性的,并非究竟之乐。当然,这种短暂的快乐对我们苦短的人生来说也非常重要。假如连短暂的快乐都没有,那我们会活得更痛苦。修行佛法是为了寻求人生的快乐。如果我们看到自己正处在痛苦中,先赶紧想办法把自己解救出来,把痛苦的情绪转换为快乐的情绪,其办法就是去恶从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快乐不是永恒的,不是真正的快乐。

  中国古人讲人生的四大快乐:“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种快乐到底有多少快乐呢?久旱多苦啊,下了一阵雨,就觉得这是最快乐的;但如果连续下一个月的雨,这就不是甘雨了,而是水灾了。“他乡遇故知”,在他乡很孤独,没有朋友,就像歌里唱的“他乡没有烈酒,没有朋友”,遇到朋友很难得,一诉衷情;但如果天天都在他乡,天天都是他乡的朋友,离家越来越远,我们能快乐吗?“洞房花烛夜”,现在很多人,过不好马上就离婚,让他天天洞房花烛夜,天天离婚,天天结婚,他能快乐吗?

  所以世间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当需求被满足时,才会感觉到快乐。如果一个人需求很少,他感觉到自己身体很健康,思想也在不停地改善,家庭也和睦,他很知足,那么他欲望越少,痛苦就越少。

  第四个误会:我们以为得到的东西都是宝贝。这叫做“敝帚自珍”——最破的扫帚也是自己的好,又叫“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就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非常珍惜,觉得都是宝贝,这个东西也好,那个东西也好,舍不得放下。特别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家里东西都堆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