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拾当初心(2)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4      字数:6033
��个什么才满足,怎么办呢?”

  是啊,没有具体的得到,怎么对得起这几天的辛劳。

  “有居士菩萨发善心,出钱印了几本书,都是我认为对大家有帮助的,散会过后,大家自己到前面去领。回到家以后,孩子问你们,到圣山去,得到什么了吗?你们可以拿这几本书给他们看,算是一个交代,对不对?”

  气氛轻松起来,想不到,老和尚还是有点幽默的。

  “这个活动搞得大,见性师,法露师,他们都抬举我,要我在大家临行前,讲如何参禅,如何办道,我做不到。但是,人活了几十年,总是听得多些。我讲不出好道理,说不出好办法。禅宗是不言之教,怎么说呢?如果我想扯葛藤打闲岔,虚老和尚早就说过了的,我没资格跟他比。我想啊,这山是虚老和尚兴旺起来的,他老人家讲的话,是最好的了,我就借用他的话,给大家一个交代吧。”

  我想起,原来看过一些虚老的法语,这慧光法师,说话的语气与方式,跟他简直是一个路子的。估计,这位法师,是虚老禅门的人才了。原来虚老在说法时,总是自谦,自己是扯葛藤打闲岔,借用古人话啰嗦,看样子,这是他们宗门中的一个俗语了。以下是他讲述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虚老和尚当年开示的原话。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他讲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熟悉佛经的人,都看过。不熟悉的人,听听,也明白因果的重要性。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祗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他抛下来,怀恨在心。及至他做国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罗阅城,把城里居民尽数杀戮。

  当时佛头痛了三天,诸大弟子都请佛设法解救他们,佛说定业难转。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用钵摄藏释迦亲族五百人在空中,满以为把他们救出,那知放下来时。已尽变为血水。诸大弟子请问佛,佛便将过去村民吃鱼类那段公案说出。

  那时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日池里的鱼类。现在被杀的罗阅城居民,就是当日吃鱼的人。佛本身就是当日的小孩,因为敲了鱼头三下。所以现在要遭头痛三天之报。定业难逃,所以释族五百人,虽被目犍连尊者救出,也难逃性命。后来琉璃王生堕地狱,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果实在可怕。

  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位老人没有跑。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前生本是这里的堂头,因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便因此堕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我在后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第二天百丈在后山石岩以杖拨出一头死狐,便用亡僧礼将他化葬。我们听了这两段故事,便确知因果可畏,虽成佛也难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