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我们的争论(4)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5      字数:6043
��学过一点密教,我们原来内地去的,跟他说的一样,也是献哈达,入乡随俗吧,当时觉得有点不自然,但也没往心里去。听法师这一讲,明白,凡是不自然的东西,都需要破除的,是这意思吧?”

  “大概是。”万师兄说到:“礼节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如果稍有牵强与不自然,这感情就表达得不纯粹,所以,为防止形式主义,法师才破的吧。当然,他还破了许多规矩,包括叩大头,这恐怕是学密教必须的功课吧。”

  “是的是的”那们陕西口音答应到:“别说,刚开始,才累人,爬下去又起来,比做俯卧撑还要累。况且,手都磨破了皮,膝盖也顶肿了,苦得很。当时为什么坚持呢?估计自己也认为,不叩大头,仿佛觉得自己不虔诚。今天法师破了它,我还觉得不可思议,这是规矩,怎么就否定了呢?”

  “否定的不是这个形式,而是做这件事时的心态。如果要表达虔诚心,所有的形式都可以,有厌烦与故意地表达,就不纯粹,就有心了,有心,就有我执。”

  万师兄这个解释,稍微有点毛病。毕竟,从不习惯到习惯,这个过程过了,后来的形式,就可能成为真心的体现,不需要破。

  但是,此刻我不需要多嘴,免得打扰了他的思路。

  “最让我们震惊的,是他对所谓慈悲的破除,还举了庞居士的例子,对不对?”

  这肯定是大家最受触动的。因为菩萨最关键的品质就是慈悲,如果把这破了,所谓菩提道,从何谈起呢?

  想当年,我看愣严经时,为观音菩萨一句话,感动得不能自己。“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这种宏大的慈悲精神,才值得我们去尊崇,去信仰,去顶礼膜拜。法师破除这种慈悲时,我们内心中的抵触,是不言而喻的。

  从法理来说,慈悲不仅是修行的基础,算作前行与加行,也是修行的过程,最后,它还是修行的结果。如果有一个品质能够贯穿佛法与人间,菩萨与众生,这个品质,只能是慈悲。这不仅是大乘的品格,也是佛法的最基础的特点。

  破除它,有点像破除佛法本身。

  “大家不理解,我当时也不理解。现在我谈谈自己的浅见。他所破的慈悲,是有意的慈悲,是一种骄傲的自上而下的俯视,没有平等心的慈悲。因为真正的慈悲,是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把别人,别的众生,当成自己本人,这种平等的慈悲,才是佛法的慈悲。那种高高在上的可怜与同情,是一种我执,或者是一种不平等的骄傲。”

  “别忙,万师兄”小胡及时打断了他的讲话,说到:“我想到古人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是不是同样的意思?”

  “对啊对啊,小胡提醒得对,我还没想到呢,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我想到,当年看到证道歌,清楚地记得前几句话。君不见,绝学无学闲道人,不求妄想不求真。这正是无心的意思了。

  “所以,他在最后,说了一段关于禅修的话。我理解,他的意思是,真正的禅修虽然要打坐,但不在打坐上。如果有一个办法能够让你达到无我的境界,那就是修行。无论在家与出家,无论奢侈与节约,无论行为与礼貌,无论慈悲与无情,破除我执,就是他所立的观点,这就是种子。”

  正见,不是我等凡夫可以直接体会的。如果不破除错误的障碍,正见显现不出来。当然,现在要我体会无我,我还是没有办法。

  一些有慧根的人,可以直达无我之状态,比如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