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理解小胡了(2)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5      字数:6052
��

  这孩子四五岁,一名五台山的和尚路过这里,到家里来喝水。看到孩子睡在地上,甚是可爱。就逗他:“你家有床,你怎么睡在地上呢?”

  “睡在地上,不会掉下来。”这是这位从未出过门没读过书的孩子的回答。而他所谓的教育,只是一个贫苦乡下老太的言传身教。

  “不简单,有慧根”这位五台山和尚高度评价这孩子,向老太太提出,由他把孩子带回庙子。老太太年纪大了,无法养育这孩子了,就很高兴地同意了。

  这孩子在五台山跟和尚学法,果然聪慧异常,进步神速。到了中日停战,作为日本遗孤,他回到日本时,就已经成了名震一时的高僧了。一个老太太,一个游方老和尚,能给他多少教育呢?他这种成就,从何而来?最合理的解释,是他的宿世慧根。

  当然,后来,他在中日建交后,又回到中国,寻找师父,师父不在了。寻找养母,养母去世了。他隆重祭奠了老太太,修墓立碑,叩头念经,以报答救命养育之恩。

  我们是平常人,不能跟这种宿世慧根之人相比,所以,要悟道,就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

  “我们以前研究佛经,听它说,该怎么走,走到哪里去,哪里有彩云哪里有阳光哪里有极乐哪里有清凉,我们以为通过研究与模拟,可以重现。谁知道,我们是在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人家是见过风光的人在说话,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究竟说的什么哟。”

  “你的意思是,我们没能力看懂?”

  “字面意思当然看得懂,没办法想象,没办法参照与对应。你仔细想一下,所有经典与语录,是不是,都是成就了的圣人写的说的?是不是都是那些,已经上了山坡,看见了小镇的人写的?他们说,那里有条公路,那里有个高楼,那里有几辆汽车,甚至,还说出了汽车的颜色与速度,公路的长宽与车道。但是,对于没有进入工业文明的人来说,这些形容,有意义吗?”

  这个比喻太绝了。根没有进入工业文明的讲蒸汽机,如同讲到一个怪物,无法想象,至少无法得到正确的认识。

  假设你根一个从未读过书的农业社会的山民,讲解火车的原理与结构,他根本无法理解。那么,你就跟他画张图,甚至给他放个电影,让他看到比较直观的火车行驶的场景,他也无法理解。最多,他会发出感叹:“这家伙,爬着跑都这么快,要是站起来,怎么得了?”

  “我们平常人,自以为聪明,拿我们有限的见识,去猜度那超然的世界,最终的判断,一定是可笑的。小胡看出了自己的不足,承认了自己机缘不够,他退出了。至少是暂时退出,是对的。当你不准备爬山时,就不要试图理解山外的世界。”

  我大概明白这个意思,说到:“小胡选择了下山,而不是上山,因为他的路很多,他很年轻,想回头也有机会。”

  “对啊,你看这些学佛的。我们来的人些人,我这几天观察,得出了一些结论。我把我们这群人,分为四个部分。”

  这倒有意思,属于社会调查范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了解了身边的人,就大约了解了自己。小胡不用,他通过了解小戴的眼睛,就看清了自己。

  “第一种人,是有点钱有点闲的,给自己的生活找到意义。我打听到,在我们这个队伍里,比如电力的通讯的大企业的中层,他们没有多少事业追求,但他们有钱有闲,为了给自己生命赋予某种意义,到佛门来碰运气,赶热闹,你说,有没有?”

  我承认,这种人占比还较多,从穿着打扮及态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