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各自上归程(2)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5 字数:6094
�禅宗的渊源。大家一定都知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典故——‘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禅宗这一顿超法门在印度,从迦叶尊者始,禅宗一直流传了二十八代。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的时候,他远渡重洋到中国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法给二祖慧可,慧可传法给三祖僧璨,僧璨至四祖道信,之后是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我也是这个宗门下的,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十四代了。”
我看过禅宗源流图,知道所谓多少代的大概情况。他是第四十四代,那就是目前最高的辈分了,大概相当于虚老和尚徒弟的辈分了。
“什么叫做‘禅’呢?‘禅’,就是‘禅那’,翻译成‘静虑’,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又翻成‘思维修’,我们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在过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开悟的都没有听到。是不是没有开悟的呢?开悟也有大、小之分。如我宗门下,大悟十八,小悟无数。为什么我这样讲呢?我们对于一桩事物不明了,最终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悟’,这是一种‘小悟’;‘大悟’是彻底明心见性——二者完全是不同的。”
尽管他谦虚,但他说有十八个人称得上大悟,难道与前面那老和尚,说的是一件事?在一个打七活动中,一个香板响,十八个人超脱?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可以说是很明白了,你有一件事始终怀疑着,就不会想其它事情了。
“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的是谁’——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在高明寺,来果老和尚就提倡‘念佛的是谁’这个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面去来回地、反覆地‘参’。”
直到今天,具体说,前几天,那老和尚,也还抱着这个法门的。历史真长啊,近几百年,都没变过。
“禅宗中还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疑情。总而言之,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哪一法门,都是为了降伏其心。降伏什么心呢?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心。为什么要降伏这些心呢?因为这些心,都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我们从无量劫到今天,在六道轮回中滚来滚去,都是因这些而起。有这些心,才有这些轮回;如果没有这些心,就没有这些轮回了。”
如何降伏其心,就用话头所引发的疑情来约束吧,从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实际中,我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本来我们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为什么今天还有这一切一切的东西呢?都是由于我们自己所造成的。过去古人也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性相近’,习气就远得很!本来我们自性的心是很清净的,因为有了这些习气的污染,才有我们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