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还有通过捐助、布施一些衣物和食品,想让别人过得更好,比如扶贫等等,但这些东西吃完穿完就没有了,不能永久性地给予利益。这就是缺少方法的结果。
要想让众生得到长久的安乐,就应按照佛陀传给我们的利益众生的方法去做,也就是让众生明白生老病死等轮回痛苦的真理,让他们学会自己走路,并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从轮回的苦海中逃脱。要解救众生,就需要智慧。自己不明白怎能引导别人呢?智慧的顶峰就是佛的智慧,没有任何烦恼障和所知障。除此之外,就是十地菩萨,其智慧也是有限的。所以要发誓成佛,这是度化众生最好、最高档的方法。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来源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见解落实于行动的具体修法。如果没有这些见解,每天口里空谈大圆满、灌顶等等是没有用的,明白吗?并不是说这些法不好,法非常殊胜,但如果连菩提心都不具足,就没有修大圆满的根基和缘分。
作为初学者,我们应从眼前着手,不应好高骛远。如同一个人去印度朝拜金刚座,首先不是看几百、几千公里以外的路,而是应该分清轻重缓急,先看清脚下的路。如果不看脚下,就有可能会堕入悬崖、身首异处。所以要边走边看,遥远地方的路况如何,到时候自然会了解。否则,即使看到几千公里以外,眼前的路却一无所知,半步也休想跨出去。这样怎能到达目的地呢?
菩萨的修法不仅仅是这一点,其涵盖的范围很广。现观庄严论中有比较详尽的说明,有兴趣的可以从中了解。
就是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很多人利益众生都是有条件的,比如表面上体恤下属,实际上是为自己官运亨通;表面上布施财物,实际上是为求得名声;学佛的人无论放生、磕头还是念经,如果只是为清净罪业,下一世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享受,不愿再沉溺轮回,那就是有条件、有自私心的利益众生,只是外表上的菩萨,是去本逐末的作法。菩萨就是要为其他人牺牲和损失自己,如果什么都不愿意付出,利益众生就只是一句空话。
究竟的目的是利益众生,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要讲究顺序。刚趋入大乘之门,应先藏形匿迹,到寂静之地去调整自己。如果初发心时即到城市去利益众生,就会被荆棘丛生的度生之路吓倒。因为五浊恶世的众生很难调服,即使你对众生恩德有加,众生却往往恩将仇报,一旦看到这种情况,你就会放弃发心。所以,首先应调整自己的心相续。调整好以后,有把握做到即使别人恶言相向、拳脚相加,也不生丝毫嗔心,再到公共场合去利众。所以,依止寂静地调整自心与利益众生并不矛盾,经典中也是这样要求的,而且对此赞叹有加,一开始顺序就不能颠倒。
发了菩提心,每天做功课或行善后要将善根、功德回向给众生,这也是利益众生的方法。有的人心中这样盘算:听说回向很好,如果不回向,一生起嗔心善根就会毁掉,所以要回向。虽然在发心初期能这样做也可以,但这也是利益自己的念头。就像你拥有的一个物品,如果不给别人,就会被抢,所以在未抢之前先给别人,这种发心也是利益自己的方便。利用表面上利益别人的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利益,并不是大乘菩萨的作法。所以,我们应无条件地回向众生。
调整好以后,不需要等到成佛,就要利益众生。不能只管自己成佛的事,发心等自己成佛后再利益众生。成佛后利益众生理所当然,并不希奇,因为佛具有这种能力。作为一介凡夫,如果现在就能利益众生是很了不起的。自己尚受缚于轮回,有可能堕入地狱、饿鬼之道,却不考虑这些后果,将利益众生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发心。
归根结底,有了前面的见解,才会有后面的修法以及利益众生的发心和行为,这一系列是前后连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