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呢有段佳明看着自己也放心,经营销售啥的都步上了正轨。
“师妹,我觉得这个蒋邵峰有点不安好心,懂得投你所好,他必有所图。”
“管它娘的,只要吃喝玩乐他全包,我们多玩几天又不少块肉。”
“也是,就凭他那小身板要收拾他易如反掌,不怕他捣鬼。”
“师妹,想玩就玩呗,师傅说了你的本事比我们强,师傅派我们来也就是给你做个伴儿,陪你玩呢。”
林常和林利在晓冉耳边呱噪。
……
在魔都举办的这次玉器雕刻鉴赏交流活动很不同寻常,举办地点在浦东区一处弄堂尽头的一栋石质老房子内,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旧式民居建筑。环境破败沧桑,似乎在无言的诉说着百十年来的人事变迁,物换星移。
蒋邵峰和晓冉他们乘坐的车辆在狭窄的弄堂巷口停下,几个人步行走入小巷。有提着小菜、杵着拐杖的老人和奔跑嬉戏的小孩和他们擦身而过;头上方有家庭主妇在晾晒衣物被单,不时有几滴水珠滴落在身上;也有穿着一丝不苟,弓腰虾背、鸡皮鹤发的老太太坐在阳台躺椅上哼着吴侬软语的小调回忆往昔……,晓冉他们在这样充斥着生活气息的小巷中艰难前行。
玉器雕刻鉴赏交流活动由琢玉大师廖从文的三个弟子共同组织举办,这三个人都是玉器雕刻界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年纪最小的也有50几岁了。参加人数控制在50个以内,全是琢玉界的知名人士,并无名流政要、富商权贵。蒋邵峰他们是个例外。
面积不足300平方的四套几居室打通后,形成了一个临时的展览大厅,顺墙一溜条桌上放了几十件玉器雕刻作品,件件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全是廖大师和他的三个弟子呕心沥血的得意之作。
首先印入晓冉眼帘的作品是廖大师的双面透雕杰作,冬日枯荷,材质是冰种三彩翡翠,高100厘米,宽160厘米。 尺寸巨大,用料浪费至极,不过却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双面透雕工艺之大成境界。
细看叶脉茎梗卷曲的波浪弧度,纤如密网的叶片,叶上的小金龟,色彩与动静的相呼应,极单纯又极细致,在最少的空无中,我们读出了岁月洗礼后生命的淬炼,体悟到繁华落尽现真醇的禅意,彷佛倏然涤尽尘嚣,呈现出生命最美的空明,朗朗清清。
荷叶梗部的淡淡黄色,以及停在荷叶上之小金龟的翠绿色,皆是翡翠的天然色彩,质地上好的翡翠,加上匠心独运,完成了这件表现出「冬日枯荷」情境的杰作。
作品取撷一颗冰种三彩翡翠,历经三年精雕细琢,往复修改十数回,原本五六十公斤的原石,作品完成时仅剩不到两公斤。不惜耗费珍贵的矿材,只为完成一件充满禅境的一叶枯荷,作品高妙之处,不仅在于叶片色泽与细致纹理上,别出心裁,栩然逼真。更将观察大自然的灵感与体悟,透过艺术的转化,赋予美丽坚硬的翡翠一份禅意。
琢玉大师廖从文年逾古稀,头发胡须都已经雪白,但却精神矍铄,给人以仙风道骨的感觉。老人家坐在堂屋正中,时而环顾四周,满意的欣赏自己的得意之作,时而闭目养神,陷入沉思,却并不与人交谈。
如有人想上前与老爷子寒暄交流,老人家只是含笑点头微笑,并不理会。很快就会有他的徒弟和徒子徒孙上前来劝阻,说是大师年事已高、脾气有些古怪。
廖从文的大弟子俞强生是本地人,年纪快奔70了,是个中等身材,红光满面的老人,看来很懂得养生之道。有人问他:“翡翠的雕工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