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冯道这个人物()
作者:肖申克117      更新:2023-01-11 20:41      字数:3966
  原创:肖申克117

  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唐末由王仙芝、黄巢发动的农民大暴动彻底摧垮了唐王朝,大唐帝国的盛世只能在史书中得以重见。

  接下来就是武夫列攻、君臣相仇、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局面,又有契丹人侵掠如火,没有人伦纲常,没有谁最无耻,只有更无耻,而毫无例外,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北方中原,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

  今人要了解这段惨痛的历史,就要读新旧《五代史》,我们总是会读到冯道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总是位列宰相、太师甚至国公之列,即便是契丹人入汴,他也成了契丹人的太傅,历来冯道是个典型的无耻文人形象。了解冯道的个人生平,几乎就了解了整个五代的历史。

  但是对照《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我们又会发现,史家对于冯道这个人物的评价又截然不同。

  《旧五代史》是宋初宰相薛居正领衔修撰的,他在《冯道传》中大加褒扬了冯道:

  “(冯)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然如故也。”

  冯道深悉民情,勤于办事,且“长于篇咏,秉笔而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

  后唐明宗年间,中原曾一度相对安定,粮食获得丰收,一次冯道对唐明宗说,自己“曾奉使中山,经井陉之道,忧马有所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

  这一段话,就是成语“不跌于山而跌于垤”的出处。他以切身经验告诫明宗要居安思危。

  一次明宗问他:“天下虽熟(农业大丰收),百姓得济(渡过难关)否?”

  冯道回答:“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这个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冯氏定律”,往往被历来的圣君贤相所忽视。

  他曾向明宗引述聂夷中的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首描述农民苦境的诗由此得以流传下来。

  薛史最后说冯道,“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所撰。他承认冯道个人的“小德”,“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当晋与梁夹河而军,道居军中,为一草庵,卧一束刍而已。所得俸禄,与仆厮同器饮食,意恬如也。”

  欧史中还记载这样的事,诸将掠得美女,送给冯道,冯道不敢拒绝,只能假意接受,同时却将这些女人安置在另外的地方,待战事平息后,再访察她们的亲人,将她们送回去。

  又说,冯道居父丧时,住在老家景城,时逢饥荒,他“悉出所有以赒乡里”,而自己则“退耕于野”、“躬自负薪”。他发现因乡人“有荒其田不耕者”和“力不能耕者”,“夜往潜为之耕”。而当田主人知道实情而向他致谢时,“道不殊以为德”。

  不过,欧阳修在《冯道传》之前,引用了一段并不可靠,并且在我们今人看来也很不人道的小说故事,尽管他明知道这只是一个小说:

  某妇人李氏嫁于一个叫王凝的,王凝不幸病故,李氏携幼子带着丈夫的遗骸返乡。路过开封时,想入旅舍住店,店家见她独携一子而怀疑,拒绝李氏入住。李氏见天色已晚,不肯离开,店主人“牵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恸曰:“我为妇人,不能守节,而此手为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