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西安事变(2)
作者:
天宇星 更新:2023-03-24 16:02 字数:5756
�“不抵抗政策”,无力收复失地,只能寄希望于国际力量的斡旋。而此时的日本正是看透了蒋介石的**本质和地方军阀的掣肘,又发现了英美等国疲于应付世界经济危机而无力顾及,才敢无所顾忌地发动九一八事变。
当时接替父位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对日本的侵略野心也是十分清楚的,并且曾说:“在我手里不能有一根毫毛送给日本。”而日本方面则不断给张学良施加压力,并且利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制造战争借口--后终于演变成全面侵华战争。。。。。。
三大红军主力会师陕甘不久,奉蒋之令张、杨分率东北军、十七路军曾前去攻打陕甘的红军;193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的50岁生日,上午9时,各界在洛阳西宫军校广寒宫为蒋祝寿。。。。。。
此庆祝活动一结束,张学良和阎锡山就去拜见蒋介石,希望能够劝服蒋介石停止内战,立即抗日。
然而蒋介石态度坚决,非要消灭“**”以永绝后患,并对工人进行了训斥。
张学良、阎锡山只得沮丧地退出。
次日张学良就离开洛阳返回西安。
蒋介石在洛阳的一个多月里,调兵遣将,部署一场大规模的“剿共”内战,他把解决两广事件的嫡系和精锐之师约30个师的兵力北调,集结在平汉线的汉口至郑州段和陇海的郑州--灵宝段,伺机开入陕甘;同时下令扩建西安和兰州机场,将用麦、棉借款在美国购买100架新式战斗机、轰炸机都部署在西安、兰州机场。
另外,他又马不停蹄地偕夫人宋美龄飞太原、飞济南、飞绥远,先后会见阎锡山、韩复榘、傅作义,安抚和策动非嫡系势力,集中力量,紧密配合,共同“剿共”。
同时,蒋介石大肆镇压全国日益高涨的爱国运动。11月23日,蒋介石下令逮捕了上海的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章乃器等七人,制造了“七君子事件”。
对此,张学良十分气愤,立即飞往洛阳,劝蒋释放七君子,并递交了请战书。然而张学良,在几次向蒋诤谏均遭拒绝和痛斥,心情沮丧。
回到西安他向杨虎城袒露心迹,两人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商量最后解决的办法。
最后杨虎城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打算,令张学良大吃一惊。
蒋介石在洛阳经过一个多月的部署后,于12月4日身着戎装,带领大批高级将领从洛阳乘专车,再次来到西安,驻临潼华清池,下榻于五间厅。
蒋介石到达西安后,立即着手实施新的“剿共”计划。鉴于东北军、十七路军将领一致不愿“剿共”的状况,蒋决定让蒋鼎文、卫立煌代替张、杨。
若张、杨服从中央命令,把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投入前线,则要在中央军监视下“进剿”红军;如张、杨不愿“剿共”,就把东北军调往福建,十七路军调往安徽,把陕甘让给中央军。显然,这两种办法都是逼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走向绝路,12月7日,张学良再次向蒋介石哭谏,8日,杨虎城亦前去劝谏,都被拒绝。
二人商量决定了抗日救国,应立即采取行动,实行兵谏。
因此,张、杨二人开始小心谨慎地调兵遣将。张学良决定让自己的心腹总部卫队一营和二营去捉蒋。为了稳妥起见,他又将在固原的第十八团团长刘桂伍调回,和己在西安的骑兵第六师师长白凤翔一同参加捉蒋。
张学良一再强调:“千万注意,不要伤害委员长。把委员长平安带回城里,不到万不得已,不准开枪,委员长一定要活着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