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六章 光绪逊位,晋商投效(3)
作者:鲁东道夫      更新:2023-04-03 12:12      字数:5271
�一万步讲,就算让杨浩当了皇帝,革命者们依然坚定的执行原有的纲领策略也是可以的嘛。即便不叫皇帝,叫总统也行啊,名正则言顺,大家伙有了主心骨,才好做事。

  参透了这一切,所有人都瞪起眼睛盼着杨浩进京。

  结果,杨浩抢先一步发出声明:“我不入京!”

  他通过讲话阐明自己这么做的理由,重申革命推进的次序和必要性,警惕贪功冒进的害处,提防中了顽固旧势力的圈套蛊惑,平白坏了刚刚起步的大好革命事业。

  特别通过广播,杨浩把其中害处讲给了每一个村镇的基层民众听。已经从土地革命中得到好处的穷苦大众,还有遵循新的政策法规发家致富的那些人,最担心的是政策的变化。而杨浩却给他们吃了定心丸,以此来激励起衷心的拥护,不会遭受官绅力量的蛊惑。

  自古以来最麻烦的基层影响问题,随着广播下乡和报纸下乡双管齐下给解决了。不管你基层官员怎么歪嘴,也比不上亲耳听到杨浩解说政策来的管用。相互对照,自然能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官员到底做得对不对。

  这就是本世界新中国成立后,前一阶段中央精神传递顺利,全国民众一呼百应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那村村通的大喇叭和电话线至关重要啊!

  可经过连年思想斗争之后,政府又恢复到中央做决策,省部级重新解读,下层领会精神,添油加醋的施政,就完全变了味。哪怕老百姓整天看精心编排的半个小时新闻,也根本弄不明白那些八股文里到底在说什么玩意。对于决策层用意的解读权重新掌握在新一代官僚士绅的手中,导致中央与基层的联系脱节,各种误会和矛盾冲突便由此产生。

  失去对基层的掌握,即失去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掌握。千古以来,每逢出现强人政治,中国才能形成合力往前走,出现所谓的盛世。一旦没有强大的领袖坐镇,顽固的官绅阶层立即掌权,上下盘剥国家利益,导致治乱轮回无休无止。

  这个道理,根本不是所谓的历史难题,而是导致这一切的既得利益者始终掌握了解读权,他们根本不会说破。

  有人看破了这一真相,所以坚定不移的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改天换地!

  杨浩照着本世界的成功案例萧规曹随。坚定不移的推动与基层的直接沟通。用大白话把自己的理念精神传达给民众,哪怕不识字的成年人都能听得清楚明白。不需要经过官僚们一层层的解读,也就杜绝了从中捣鬼耍花招的可能性。除非他们能合起伙来掐了通信线路,捣毁广播设施,否则要想争夺杨浩的话语权,很难。

  杨浩不进京,革命军和军政府辖区民众人心安定,等着耍花招的官绅大失所望却又无可奈何。盼望着也能跟土改新政的地方民众一样翻身的穷苦大众。欢欣鼓舞!

  呆在合肥老家荣养的李鸿章看到电报消息,又读到杨浩的讲话,不由老怀大畅,高兴的哈哈大笑。

  欣慰者,有大儿子李经方为首入京,意味着李氏一门在新政府的权利地位稳固不可动摇,他不必担心百年之后给人清算,背上黑锅。不管新政府如何的开明廉洁,早晚还会出现新的政治家族和派系力量,年富力强的李经方。足以保证李家乃至李系力量三四十年的兴盛。这就足够支持到新一代英才俊杰的诞生。

  开心者,是他的那些老对手们。如意算盘彻底打不响了。

  朝廷之中庸庸碌碌之辈者多,有点眼光的翁同龢偏偏给抛弃了,剩下的如徐桐刚毅者流昏聩无用,恐怕连阴招都不会玩。

  真正有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