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五节 为爱虔诚祈愿焚香拜佛(5)
作者:
竹茶 更新:2024-09-22 09:08 字数:7215
居住,心中很不高兴。一时起了恶念,要兴风起雾,掀翻和尚的草庐、把和尚吓走。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他挨近一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正在打座诵经。
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还走上前对康僧会说:自己愿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
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龙宫改建成龙华寺,还专程赶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助建造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请到的佛舍利。就这样,在龙华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颗佛舍利。
据说,这位“康僧会”还做过一件至今对四海乃至周边地区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他曾在龙华寺附近设立“沪生堂”,传授自印度流传过来的制糖之法,造福当地百姓。
安初遇遇庙跪拜,虔诚焚香祈愿,走出寺庙,来到老城隍庙市场,老城隍庙市场位于老城厢东北隅,与老城隍庙、豫园毗连。市场集老城厢地区人文景观、明清建筑和特色商市于一体,是具有四海地方特色的商业中心和旅游胜地。
老城隍庙市场的形成,与老城隍庙、豫园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清咸丰、同治年间,城隍庙香火鼎盛,节会性的临时庙市向固定市场演变,商贾沿园径开店设铺,形成商街10余条。及至清末,笺扇、玉器、眼镜、书摊、画像等店铺星罗棋布,形成热闹市场。
障川路一带的商店工场,集中经营以进口塑料生产的钮扣、发夹等小商品,加上场内赛珍饰品等行业的发展,使老城隍庙市场小商品经营特色更为显著。
四海城隍庙小吃形成于清末民初,位居全国四大小吃群之一,是四海小吃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海老城隍庙小吃广场地处豫园商城中央地带,东接城隍庙大殿,南对中心广场,西临凝晖路,北朝豫园九曲桥。
是四海豫园商城内经营面积最大、供应品种最丰、接待消费人数最多的风味特色小吃餐厅。四海老城隍庙的特色小吃可谓是非常丰盛,不胜枚举,进去之后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南翔小笼、叉烧包、鸡腿饭、肉粽、三丝春卷、大排面、蟹壳黄、豆浆、油条、素菜包、紫米球、椰奶紫米球、红薯粥、开洋葱油拌面、荠菜馄饨、重油煎馄饨、锅贴、生煎、宁波汤团、酒酿圆子、鸽蛋圆子、赤豆糖粥、鱼丸汤、炸臭豆腐鲜美可口。
红薯粥、面筋塞肉、糯米藕、椰奶紫米、鸡鸭血汤、萝卜丝酥饼、金腿萝卜丝酥饼、三丝眉毛酥、枣泥酥、发财元宝酥、果仁梅花酥、鱼茸春卷、金腿小粽子、豌蓉秋叶包、奶黄钳花包精美绝伦。
蛋黄包、蟹粉小笼包、芹香蒸饼、凤尾烧卖、净素菜包、冠顶饺(形状帽子)、发财鱼圆汤、豌蓉水晶饼、棋盘糕、吉祥如意糕、卷沙糕、蛋黄印糕、面筋百页、常州麻糕、油氽鱿鱼须、蟹黄灌汤等包百吃不厌。
老城隍庙艺术竞技馆,内有斗鸡表演、杂技表演及霹雳书法等“中华一绝”的民俗艺术。
安初遇吃了不少美食之后,就一个人转到东侧的普佑寺继续游览,普佑寺是普宁寺的附属寺庙,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是向外八庙的众喇嘛讲经说法的主要场所。
建普佑寺之前,承德己有三座皇家寺庙,驻有大量喇嘛。为通过宗教渠道加强内地与蒙藏地区的联系,提高喇嘛文化素质,清廷于乾隆二十五年在普宁寺东建立了喇嘛诵经的札仓,此经院即成为后来的普佑寺。普佑寺由普宁寺住持代管。
乾隆时期,普佑寺设“四学”,相当于现今的系,开讲显宗经学、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