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核心之宝玉(上)(2)
作者:效颦      更新:2024-09-23 03:08      字数:4601
/>   宝玉为人,并不是“悦容貌、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尽兴……”

  换句话说,他并非是滥情好色之人,并不是但有机会,就要对身边美女下手。

  否则,宝钗姿容不下黛玉,可谓是各有千秋,宝玉自己也曾对这样的姿容动心,又如何忍心“空对”?

  然则到了高鹗笔下,宝玉就纯粹成了世俗凡人了。懵懵懂懂的娶妻,哪怕出家,还要先给留下后代,可谓与前文为人迥异。

  ——若说《红楼》是明颂圣,实控诉,那么高鹗的续,就是真颂圣,只为讨好皇权,处处向皇权推崇的那些为自己服务的忠孝节义靠拢。

  当然,仅仅说“不是什么人”,并不等于说“这是个什么人”。

  宝玉的为人,仅仅看这么件事,并不足够。

  但效颦觉得,对宝钗的这件事上,其实很能体现宝玉的为人——这是一个矛盾的人。他理想化,思想超越世俗却又无法彻底超越,是以必然矛盾。

  这个矛盾,体现在红楼中宝玉相关的方方面面。

  当然,会这么定义,正如效颦在卷简介中所说,得是“视红楼为经典”,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说句不客气的话,曹公的十年心血,当然不只是为了在自己的自传里掩饰自己的错误、推卸自己的责任。

  宝玉的身上当然有曹公的影子,却绝不是他的化身。

  应该说,是曹公对生活与社会的感悟、审视与反思,其结论投射到宝玉的身上,才形成了宝玉这样矛盾的人。

  曹公和宝玉在一点上是一样的,他们其实看得到各种问题,却又局限于时代,没有办法去解决,所以疑惑又矛盾。

  &

  宝玉的矛盾,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但其中最为核心的地方,是对“正道”与“闺阁”的看法。

  红楼第五回,全文提纲挈领。

  借宁荣二公之口评点后人,说“惟宝玉一人……聪明灵慧……恐无人归引入正”。

  又借警幻仙子之口说宝玉“天分高明、性情颖慧”,还说宝玉“可为闺阁之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如此之论,岂不为宝玉正评?

  宝玉出场时两首《西江月》,可不正是“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之注解么?

  而之所以会这么着,就是因为宝玉“不走正途”。

  那么,正途又是什么呢?

  警幻也说了,是世道所求,经济之道。

  那么,这经济之道的“正道”,又是什么模样的呢?红楼梦的相关例子,写得实在是多了。

  被乱判的薛蟠抢香菱的人命案,王熙凤操纵官司的轻松,贾府为贾雨村谋职的轻松,贾雨村为讨好贾府随意打杀的人命,还有尤二姐一事,王熙凤和宁府、王家轻易左右官府判决的轻松……

  真不用太多举例。

  在红楼里,贾府已经日趋没落,阖府男丁,并无一个有高官实权。不过仗着过往的人脉,还有后来的贵妃就能如此。

  这世上的其他官员,能好到哪里去呢?

  是以宝玉一句“禄蠹”骂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