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核心之宝玉(下)(3)
作者:效颦      更新:2024-09-23 03:08      字数:5082
br />
  一直到八十回正文结束,到这时候的宝玉,虽然与初时相比已经成长很多,但可以说依然存在幻想。

  袭人自小的服侍让他心中开始怀疑却不愿意去怀疑。

  王夫人的慈母外表虽已破裂,但宝玉到底不愿将她想得绝情绝义。

  而贾政和贾母的态度其实都很明显的支持黛玉,这让宝玉认定,至少黛玉还会成为他的妻子,而黛玉不会改变。

  不可能以现代的目光去看宝玉,指望他能想到一夫一妻。是以晴雯死、迎春嫁后,他那时候的想法是“不过那么二三人还得同始同终“。

  在效颦看来,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应该是前八十回的深化。

  于剧情如此,于宝玉亦如此。

  效颦之前在剧情推断里已经提到,黛玉应该逝于贾母之后。只因贾母虽更重视贾家,却也是黛玉最大的庇护者。在钗黛之间,也只会选黛而弃钗。

  一来是血脉相连,二来,看贾母对薛蟠的态度也知道了。哪怕是薛蝌来,也立刻就见到了贾母,还得了贾母丫鬟的好评,薛蟠呢?且薛蟠娶了个悍妻,家宅不宁,要说贾母去别处另外为宝玉找妻子的可能性,都比选择宝钗的可能性要大。

  贾母不死,黛玉也不会就那么死亡。

  而贾母一旦死亡,贾政又是个不管内宅事务的,只看王夫人待晴雯,也就知道王夫人会怎么待黛玉了。那时候,一心奉承王夫人的袭人,还能挂得住脸上的面具吗?

  何况宝玉对她的怀疑早已深重,只是一直不愿意去相信罢了。

  如果说晴雯的死亡,让宝玉知道,哪怕是他自己房里的人,他也没有能力护得周全,那么,袭人的真面目,就能让他明白,就算是他“纵其本性”,极力想要留住女孩子们灵秀的一面,该变的一样会变。

  女孩儿的美好,要么随着死亡而消失,要么随着“嫁人”而改变。

  甚至,晴雯的死,袭人的变,又都是因为他的纵容——是他的纵容让晴雯大胆而急躁,敢自做主张,也让袭人的心机手段越发大胆。

  是以,作为“黛影钗副”的晴雯袭人的结局,应该能让宝玉基本改变他“纵其本性”的态度,这也是他日后“空对钗、麝”的基础。若依然是“恐拂其意”态度,是断然做不到这一点的。

  当然,真正让他彻底改变这种态度的,终归还只能是黛玉之死。

  也是在之前说过,效颦认为,红楼梦曲之中,《枉凝眉》是宝黛,而《终生误》是宝黛钗。

  宝玉一生,虽对有貌有才的女子都堪称一个“敬”字,又累有忘情,却终究越不过警幻所批的“闺阁良友”四字。

  能说得上知己、所爱的,唯有黛玉。

  是以在“梦兆”绛芸轩一回,宝玉梦中亦斥“金玉姻缘”,这还在他“情悟梨香院”之前,若说他在黛、钗之间游移不定,不知何选,那就不免冤枉他了。

  然而,直到贾母死亡之前,哪怕王夫人已经数露狰狞,宝玉却依然没有想到,自己和黛玉的未来会出意外,作为贵公子,也想不到“一生一代一双人”这方面去——就是写了这句诗的诗人自己,又何尝做到?

  对于此事,他唯一忐忑的,不过是黛玉对他的心意。

  不过,他终究辜负黛玉之情,个人感觉已经数度在诗中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