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南越墓展()
作者:炎宗      更新:2024-10-03 16:16      字数:3465
  4月5日,“岭南至尊——南越王墓随葬精品首展”,在虎园博物馆第三十号、三十一号馆,正式公展,历时一个月。

  卢灿和田乐群,作为主人,参加了这次展览的接待工作。

  这是卢灿最近一周的第二次公开露面。

  这一次,他不出席都不成。

  实在是因为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展览公告所造成的影响力,如此之大。

  不仅社科院院士、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仲殊先生,带领庞大的团队抵达,台北的国史馆馆长朱汇森教授,同样带领一批专家参加本次公展。

  就这两家队伍,就觉定了卢灿必须出席,更别说还有一群东南亚及欧美学者,也闻讯赶来。

  之所以如此震动,皆因为这是第一次真正的汉代王级墓葬展,且是未曾遭遇盗窃的墓葬!

  可能有人要说,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夫妇的墓,不也是王级墓葬吗?

  呵呵,那是1968年,海外人士想要观看,也没得机会!更何况中山王墓葬曾经被盗过。

  这么说不是说中山王刘胜墓葬品不好呀,没那意思。

  就是说,香江所占据的区位优势,以及完整的南越王墓本身的影响力,要比当年发掘满城中山王墓,影响面更大。

  此次展览,一共展出344件/套文物,几乎全为秦汉时期的精品珍品,世所罕见!

  这其中,又有七十多件,极其珍贵文物。

  譬如铭刻有“张仪”字的青铜戈。

  这是秦惠王四年由秦国的相国张仪督造,由于秦统一百越而到达岭南地区,随后成为南越国的王室文物,成为礼仪场所的仪仗之器,是一件秦平岭南地区的重要历史物证。

  又如刻有“蕃禺”铭文的青铜三足圆鼎。

  没有它,有谁能想到,羊城番禺这个地名,竟然早在两千年之前,就已经确定成文?透过这一铭文,研究者也弄清楚,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在此之前,史学界普遍认为,岭南先秦时期的青铜器,都是中原朝廷赠送的,但这件器物,明显是岭南南越王朝自己铸造。

  还有几枚印、玺,也非常有历史考证价值。

  在墓道人殉坑,发现一方铜质印章,印为方形,龟钮,阴刻篆文“景巷令印”四字。

  据李林灿、商承祚、贾兰坡等人认定,印章上的“景”字为“永”字同音通假,“景巷令”即“永巷令”。汉代设永巷令这一官职,以宫中的宦者充任,专门掌管皇后、太子的家事。

  由此可推断,墓中的这位殉葬者生前当是南越国王室的“景(永)巷令”。

  这是国内第一枚殉葬者印章,以前、此后,都没有再发现过。

  此外,还展出“帝印”玉印,印钮雕成螭虎形状,装饰有云纹。

  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南越国第一代王、第二代王都曾僭越称帝,在国内使用皇帝的礼仪。“帝印”玉印及封泥的出土是对这一史实有力的佐证。

  更珍贵的是墓主人的随身金印——“文帝行玺”金印。

  “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是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