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B环”关联(2)
作者:炎宗      更新:2024-10-03 16:16      字数:3400
的代表,西门是西门庆的西门,子是孙子的子……”

  好吧,这是一则流言,真不真的,权当一乐,没有侮辱谁的意思。

  卢灿删减部分内容,放置到弯弯市场,将这个趣事说给田乐群听。

  田乐群乐得直不起腰来,掐着卢灿的胳膊,“你……你也太贫了!”

  因为这则笑话,卢灿记住了施耐德电气,还有西门子公司,此后对这两家公司也有所了解。

  当然,上辈子的记忆,肯定不如黄浩东送来的情报丰富。

  这家创立于1836年的公司,创始人为施耐德兄弟,最早是克鲁索地区的一家小型钢铁厂,当时的业务是为法国各大制造厂提供钢坯。

  公司的发展,与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眼光,有着直接关系。

  领导者目光长远,公司就能获得蓬勃发展,反之,领导人急功近利,公司就会危机四伏。

  施耐德工业公司,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在施耐德兄弟,即在哥哥阿道夫·施耐德和弟弟伊萨依·施耐德领导期,专注于钢铁冶炼、铸造,并取得很大成就——他们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拿下舰船加农炮的钢铁订单。

  炮钢,是特种钢材的一条生死线。

  1870年之后,伊萨依的儿子昂利·施耐德接手公司,开始多元化经营,投资采矿业,钢铁,电力,但公司的主要收入,依旧来自武器制造商的成功。

  施耐德公司走入低潮期。

  1918年之后,潘翁·施耐德上任,他对公司业务体系,进行大规模重组,形成以后施耐德的三大业务架构:梅日梅兰,te电气,美商三大品牌。

  潘翁·施耐德给施耐德公司带来十多年的辉煌,但是,德国的工业崛起,很快给施耐德带来沉重的压力,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更是雪上加霜。

  一直到二战结束,潘翁·施耐德的儿子,查尔斯·施耐德成为新的ceo。

  他想要公司能够朝着“规模化、现代化、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他将这一口号贯彻于所有的业务,无论是从建筑和钢铁到电力,核能,还是并购与出口的战略。charles schneider的政策迎来了巨大的成功。

  在1959年戴高乐将军对外宣称,施耐德是“国民经济的领导者”。

  这算是施耐德公司历史上最高光时刻。

  但是,查尔斯·施耐德这一政策,也让施耐德公司背上沉重的包袱。

  诸如被大量投资拖累的微薄利润,不足以维系公司的创新研发;欧洲整体下降的重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导致他们的出口受到严重阻碍等等。

  在查尔斯·施耐德去世之后,从六十年代开始,施耐德公司一直在为之前十五年的投资,还债!

  七十年代后期,钢铁制造和造船等主要主营业务的衰落,几乎使公司陷入瘫痪。

  虽然施耐德家族在1969年一度重新执掌公司大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组合调整,但也只能维持。进入八十年代,失望的伊萨依爵士,黯然隐退。

  在法国政府的干涉下,1981年,以迪迪埃·皮诺·瓦伦西亚为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掌管这家法国工业脊梁集团。此时,经过多次的债转股,法国政府已经成为施耐德工业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