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诗经崇丘(3)
作者:
炎宗 更新:2024-10-03 16:26 字数:3457
��有篇名又有文辞的诗,只有305首。
那另外六首呢?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只有篇名,没有文辞。也就是说,只有名字没有诗句!
后人因为这六首诗,究竟有没有文辞,争论两千年!
东汉儒学大家郑玄认为,应该是有诗句的,他的理由是“孔子读《诗》《雅》《颂》,各得其所,时俱在耳”,并因此认定,“遭战国及秦之世而亡之”。也就是说,郑玄认为诗句肯定有,孔子读过,之所以现在没有,是战国末期的战乱以及秦国的焚书坑儒所导致。
同样在汉代,却有人不这么认为,而且很权威。
汉代传授《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大家族。其中毛家的传人,西汉毛苌所编撰的《毛诗·序》中认为,“盖武王之时,周公制礼,用为乐章,吹笙以播其曲。”换而言之,毛家认为,这六首本来就没有文辞,它是专门用来命名“吹笙”所使用的乐曲,有曲无唱词——《诗经》的本质是一本歌词!
《毛诗·序》将这六首有名无词的“诗”,归类为“笙诗”。
后世因为这六首有目无诗的“诗”,争论了两千多年,至今也未曾停止过。
总体上,“笙诗”派,略占优势,但是“亡佚”派,势力也不弱,譬如晋朝文学家束晳不仅坚持有文辞,他还自己“创作”了六首补上;又如宋代黄庭坚,也写过“儒馆无他事,作诗配崇丘”;朱熹也认为“崇丘之失,无以极目”。
画作的左边部为题签,瘦金体“崇丘”二字。
题签与画芯之间,连着两枚朱红大印,分别是“睿思东阁”大方形印一枚、“睿思东阁”九叠文大方形印一枚。“睿思东阁”印,最早是宋徽宗曾使用的宝玺。临安宋建立之后,宋高宗建立“睿思东阁”专门用来收藏各种文书、画作。
再往下,是“缉熙殿宝”大方形印一枚。这是宋理宗时期,内务府所用的收藏印。
这三枚大印证明这幅画出自南宋宫廷,确凿无疑,并且在宫廷流传的时间还很长。
原本被遮掩的左部,是五位士子围坐一座石台,或执卷读书,或眺望远山,呼应“崇丘”之主题——所谓崇丘,《毛诗》的解释是“万物得极其高大”,意指“笙”调要高。用画笔来体现,无疑是“魏巍之高山”!
画芯中部,就是魏巍山体,丛林密布。
画芯右侧被压住部分,则是山脚一弯溪水,还有两个人物,为牵马的马童和骑马的士子,士子抬头看山,童子低头望水。上方则是大面积留白,这才符合中国画的特征。
整幅画,马和之的“柳叶描”特征,非常明显。
他用一组或正或反的抛物线进行人物造型,营造出风由下而上飘扬飞荡的视觉效果。
皴与皴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结实,常有“意到笔不到”的虚空,让画幅中的人物、树木,甚至河流,变得灵动而摇曳,仿佛这种飘摇之风再猛一些,卷轴上浓墨、淡墨聚成之点、线就会随风散去。
与之相对应的是,层层披皴所堆积的山体,在这种“摇摆”中,被衬托得异常稳固坚实!
动与静的结合,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