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发动机之争(下)(2)
作者:
马口铁 更新:2022-04-03 19:36 字数:5646
�的斯图卡和黑死神引发的,让苏联碰上美帝的b17、b29机群,真心是没辙。
这种局面肯定是李晓峰不愿意看到的,总不能让苏联的高空战略轰炸机不带护航就勇闯德国防空森严的腹地吧?那几乎等同于作死。
在李晓峰的提醒下,阿尔克斯尼斯很快就意识到了如果想要将红色空军打造成一直战略力量,那么拥有出色高空性能的战斗机和截击机就必须要研发。
在空军的强烈需求下,设计师们自然也要行动起来,一番比较之后,为了满足高空性能,风冷发动机自然是不够看的(比如b-29的莱特r-3350空冷发动机就相当的不可靠,战斗负载下很容易过热,换用普惠的r-4360的b-29d才解决问题。)
设计师们经过一番比较,普遍认为气冷发动机不管是应用机械增压还是涡轮增压都比较麻烦,从长远考虑,一款功重比比较高而且已经应用了增压手段的液冷发动机发动机(12ycrs用了两级机械增压)自然是很有引进价值。这不光是能给性能不达标的am-34以借鉴,还能获得成熟的机械增压系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对于老牌设计师,尤其是波利卡波夫这样的元老设计师来说,液冷发动机更符合他们对高空高速的追求,自然的他们会支持李晓峰引进法国发动机的动议。
不要小看了波利卡波夫这批设计师的能量,在列宁和托洛茨基那里,他们的能量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技术问题上,两位导师还是更乐于相信专业人士的意见。
很显然,这一次,技术专家和军事专家意见高度的冲突了,那么应该接受哪一方的意见呢?
这个问题可是不简单,不管是列宁还是托洛茨基都意识到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和军事问题,实际上是军队内部的政 治问题了。很明显,李晓峰就是跟图哈切夫斯基扛上了,一旦要分出胜负,那就意味着这两个人中必然有一个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对此,不管是列宁还是托洛茨基都必须慎重。尤其是对托洛茨基而言,他是相当的为难。为什么为难?因为一直以来他都是尊重专家和技术流的,之前为了李森科的问题还闹到了列宁那里,这为他可是增加了不少声望的。
而这一次,图哈切夫斯基的意见偏偏跟专家们相反,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专家,几乎是整个航空工业口的专家一致附和李晓峰的意见,支持图哈切夫斯基就等于打了所有专家的脸面,托洛茨基必须掂量掂量。
托洛茨基对于图哈切夫斯基的搞法是有意见的,不就是引进法国的发动机技术吗?多大个事儿,航空口上资金丰沛,这点钱算啥,而且人家李晓峰理由也很充分,法国人的技术确实值得引进。何必在这种小事上做文章呢?
在托洛茨基看来,要打李晓峰的脸多的是方法,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小家子气,你小子这么一搞就等于是全面宣战,不得不你死我活了!
实际上图哈切夫斯基也没有料到事情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他完全没有想到绝大部分航空专家都会站在李晓峰那边。只能说图哈切夫斯基太不懂政治也太不懂人情了。
这十年来,李晓峰在技术领域可是下了大气力的,契卡乱抓人的时候,是他为航空专家们说好话救人,专家们的福利待遇以及经费,一直也都是他帮着想办法,可以说这个十年,大部分技术专家都欠他的人情!
而现在,本来航空技术专家们就更看好液冷发动机,李晓峰就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再加上之前的人情关系在,支持哪一边根本就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事到如今,图哈切夫斯基也没办法认输,因为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