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历史的教训(3)(2)
作者:
马口铁 更新:2022-04-03 20:06 字数:5320
随者(包括耶稣),当时很多人都在心理揣测约翰是不是救世主。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施洗者约翰是耶稣的表兄(玛利亚是约翰母亲的表亲。玛利亚怀耶稣时,就同约翰的父母住在一起)。在李晓峰看来耶稣不是生而为圣,而是在这位表兄的影响下走上传道之路。
这些传道生活其实没啥好提的,无非是各种神迹和治病救人。只不过约翰和耶稣传道的时候进行了一番改革。这番改革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扩大犹太教在非犹太族群中的影响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犹太教是相当排外的,这个宗教的核心其实就是“契约(十诫)”,犹太人和上帝订立=契约,这项契约使犹太人成为了神选之民。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遵守这项契约,否则就会被上帝抛弃。
这项契约确实保证了犹太人在千百年来不管遭受什么样的苦难都能作为一个民族生存下去,但是这项契约的独特性也排除了其他民族融入犹太民族的可能。比如说契约的核心思想——一神论。
讲心里话,世界上其他地区多神论更加流行和容易接受。而犹太排他性的一神论,无疑是立了一个非此即彼的flag,容易遭到攻击。而这项契约订立的标志就是割礼,现在切****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千年以前,这个搞法还是让很多人接受不能。
可是按照犹太教的规矩,不挨这一刀,就不算跟上帝达成了盟誓,契约就不作数。这等于是将犹太人之外的其他民族直接排除在了犹太教之外,这给犹太教的传播制造了障碍。
所以到了施洗者约翰那里,他就进行了改革,发明了一套洗涤罪恶的洗礼。而且其传道的对象也不仅限于犹太人,因为洗礼可以取代割礼,也就是说谁都能侍奉上帝为主,上帝将不再是犹太人所特有的主。
实话实说,这一项改革是相当重要的。犹太人千百年来一直都在坚持自己的传统,也就是自己玩自己的游戏。还很排斥其他种群加入他们的社群。这种特立独行虽然保全了犹太传统和民族特色,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不利于他们对外拓展,这种缺乏兼容性的传统,使犹太人始终独立于中东地区其他种族之外,也导致他们容易被孤立和敌视。
施洗者约翰确实开了一个好头,他让更多非犹太教徒得以加入这到对上帝的信仰中去。可想而知,如果对耶和华的信仰能够在中东地区广泛的传播,犹太人未来的日子将好过不少,而影响力也将完全不一样。
但是所有的改革都是有风险的,施洗者约翰的改革无疑极大的威胁了圣殿祭司的权益,也动摇了犹太民族的基础。可以想象,如果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接受了约翰的改革,那圣殿祭司的权威将大打折扣,那些约翰发展起来的徒子徒孙恐怕是不会鸟圣殿祭司的。而犹太民族的基础也就是“契约”一旦被动摇,犹太教将不只属于犹太人,这个宗教也再也无法作为犹太民族的载体而存在,自然而然的犹太人会被稀释直至消失。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无法让许多正统的犹太人接受。所以施洗者约翰的改革可能对上帝是好事(拓展了信徒圈),但对少数族群犹太人来说,恐怕是亡国灭种的大事了。所以他的改革最后很难被犹太族群接受,反而在异族中大放光大也就可以理解了。
作为圣殿祭司,维护犹太族群传统,这既是维护自身地位也是保全民族的“天然正确”的事,自然视施洗者约翰和他的表弟为眼中钉了。
不过不管是施洗者约翰还是耶稣,他们恐怕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改革对于犹太圣殿祭司的冲击,他们所希望的是通过这样的改革让圣殿祭司放弃支持希律家族,让犹太人重新恢复自由之身,以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