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 无题(3)
作者:马口铁      更新:2022-04-03 20:08      字数:5321
30去掉炮架装上刚刚投产的第二代通用底盘结合而成的产物。

  d-30自然是不用多说了,1943年8月刚刚投产,主要用于接替m-30(1938)榴弹炮,实际上就是历史上d-30的早产版,除了重量稍重(3.5吨)之外,其余性能同d-30没有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第二代通用底盘。这个第二代通用底盘采用发动机变速箱前置的结构,扭杆悬挂和六对负重轮,可以比较方便的改造成其他各种车辆——包括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载具、装甲抢修车、通信指挥车、医疗救护车、装甲侦察车。总而言之,这将是未来红军机械化部队的步兵之足。

  作为第二代通用底盘,该车可以搭载122毫米和152毫米火炮,从而成为自行榴弹炮。比如2s1就是122榴的版本,而搭载152榴的型号还在设计之中。

  当然这种底盘最重要的用处还是苏联的第一代步兵战车,也就是所谓的bmp-1。请注意,这不是历史上的那个bmp-1,两者区别很大。这个bmp-1高度稍高,而且取消了bmp-1那个不太成功的73毫米低膛压滑膛炮,改为装备2a30型30毫米自动炮。虽然口径比历史上的2a28小不少,但是精度实在强了太多,2a28那个炮真心只能说是个火箭筒,精度低得让人无法忍受。

  当然,这些第二代通用底盘刚刚投入生产,暂时还只能供应少部分重点建设的近卫部队。比如说罗科索夫斯基的近卫机械化第4军就有少量装备。在冥王星战役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只不过因为数量有限还不是特别突出。

  回到正题,当德军在第一线的“要塞”被碾碎了之后,红军的装甲优势就全面发挥出来了,比如说近卫机械化第4军就在一天一夜之间狂奔120公里,成功的实施了图哈切夫斯基设想中的大纵深作战,迫使在白俄罗斯南部的德军再次进行大踏步的后退,而他们的目标就是那座真正的要塞——布列斯特。

  而北面的明斯克,特里安达菲洛夫并没有谋求大踏步的突破,而是组织了一次范围有限但是很精确的外科手术式的穿插打击,少数精锐的红军装甲部队在德军的防线上凿开几个小口子,然后向着纵深做有限突破,然后掉过头来配合步兵兄弟将德国人就地包围,特里安达菲洛夫的包围圈虽然小,但是更坚固,就像一条锁链将德国人紧紧套牢,直至将其勒死。

  这两种战法不好说谁更高明一些,罗科索夫斯基大开大合的招式攻城略地更快也更多,但是因为大范围的包围对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要求太高,总会造成不少漏网之鱼。不少机灵的德国人见势不妙立刻就跑,是有不少逃出生天的机会。

  而特里安达菲洛夫那边,虽然攻略的地盘不多,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合理的利用兵力打歼灭战,基本上被围住的德军都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当年******还是更喜欢罗科索夫斯基的打法,因为收复失地更快,大佬们实在是等不及想要早点光复国土。所以对于特里安达菲洛夫那种细致的战术多少有些无爱。

  不光是白俄罗斯进展顺利,在乌克兰,朱可夫比罗科索夫斯基的战术还要生猛,在托尔布欣的掩护下几乎就是不讲道理不计代价的碾压,其推进速度竟然被罗科索夫斯基还要快,已经兵临科韦利城下了。

  华西列夫斯基因为要兼顾同科涅夫的配合,而且他那边山地也比较多,进展没有朱可夫那么快,不过他打得倒也是有声有色,解放了比萨拉比亚和罗马尼亚北部,向着匈牙利方向小步快跑。

  倒是科涅夫遇到了一定的麻烦,罗马尼亚境内多山,南方河流又比较多,不太适合装甲部队运作。而且科涅夫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新组建的,战斗经验也缺乏一点。在罗马尼亚他跟着德国精锐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