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南京国子监(2)
作者:风中的失落      更新:2023-01-29 02:57      字数:3065
�,他们全部都属于生员的身份,至于说正榜和副榜的举人,则大部分部集中在京城国子监读书,这些举人一旦从京城国子监肄业,则可以等待吏部的派遣,成为朝廷和地方官员,而南京国子监主要的任务,说到底就是帮助皇室和朝廷驯化诸多的读书人。

  南京的情况很是复杂,特别是读书人之间,胸怀抱负、眼高手低的读书人比比皆是,而复社曾经的南京金陵大会,更是在国子监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让国子监的诸多监生,思想很是复杂,这让皇室和朝廷的愿望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吴帆徽此番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是不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皇上或者朝廷是不是想着利用吴帆徽的年轻和冲劲,消除国子监出现的某些不好的苗头,这也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四月二十九日,一大早,吴帆徽到南京吏部和礼部去报备。

  这只是一个程序问题,表明吴帆徽已经正式上任,南京国子监名义上属于南京吏部和南京礼部管辖,其实吏部和礼部根本管不到国子监的事宜,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有什么相关的奏折,吴帆徽都是直接呈报皇上或者是内阁的,不需要经过南京吏部与礼部。

  吴帆徽的报备,在南京礼部和吏部还是引发了些许的震动。

  名义上分管国子监的南京礼部右侍郎毕懋康,亲自送吴帆徽到国子监上任。

  见到的牛人多了,吴帆徽早就没有先前那些好奇与吃惊,眼前的这位毕懋康,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应该是在两年之后发明了燧发枪,让火器的发展朝着前面推进很大的一步。

  巳时,吴帆徽来到了位于鸡鸣山南面的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的规模相当宏大,这里宋代就是官学,历经宋朝、元朝和明朝的发展,到明朝正是确立为国子监,其规模属于学府之中最大的。

  南京国子监东面到小营,西面到进香河,南面到珍珠桥,北面到鸡笼山麗,东面到西面颜面十里地左右。

  一路上,毕懋康已经简单介绍了南京国子监的基本情况。

  国子监共有房舍一千零八十九间,菜地八十亩,五经博士五人,六堂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其他人员十五人,监生两千二百二十五人。

  毕懋康介绍情况的时候,时不时的注意吴帆徽的表情。

  吴帆徽脸上的神色很是平静。

  明朝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偌大的南京国子监,居然只有两千多的监生,这要是和几百年之后的大学比较,差的太远了,穿越之前的吴帆徽,曾经就读的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总数超过两万人,且还不属于最大规模的大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明王朝的基本国策就是讲武以安天下,文教以治天下,这个认识在大明王朝已经是根深蒂固,在南方更是如此,这也导致南京国子监有着不一般的地位,而在这里读书的诸多的监生,参加乡试高中的机率是很大的,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其中有一部分的学识还是很不错的,这些人经过在国子监的学习,参加乡试高中的机率肯定是要大一些的。

  南京国子监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地位更是尊崇,其监生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万余人,不过随着京城的搬迁,越来越多的生员到京城国子监去读书,南京国子监的地位也就慢慢下降,和以前不能够比较了。

  正德年间以后,京城和南京国子监更是出现了很多的变化,最为主要的变化是监生的类别出现了改变,贡监、举监、荫监和例监开始明确下来,贡监就是府州县衙门举荐的生员前往国子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