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紧迫感(3)
作者:凌久耀      更新:2022-10-30 00:51      字数:3228
有”的。

  他于是动用了不太常用的“拟人脑模糊计算”模式,推翻前面数年的心血,重新开始。

  人脑基于各种记忆中的模糊数据来比较准确地推断出各种“程序”的大致结论,反应之灵敏,论断之精确,其实并不比计算机差。

  人脑的神经元有140亿个,每个神经元有10000个突触,也就是说,这台计算机至少有140万亿个晶体管

  雷喜植入的芯片很先进了,代表曾经地球上最尖端的科技,才只有不到十亿的晶体管。

  可运算并非人脑所长,人脑的长处在于判断。

  人脑接收各种信息的能力,是任何计算机无法负荷的,不过人脑并不像计算机那样分门别类地处理信息,相反,它会主动舍弃绝大部分不重要的信息,即它对于信息的处理范围和处理深度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从而把处理资源集中在最重要的方向和合理的深度上。

  人在遇到紧急事情时,之所以往往能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反应,就得赖于此。也许再精密的计算机,在人的这种行为面前,也会表现得行动迟缓,宛如树獭。

  当已经判断出较为精准的结论之后,人脑则开始进行事后的补充加工工作,它的思维系统运转起来,将这种结论进行反复而严密地论证,得出更正确的最终结果,并储存起来。下一次遇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即可立即调出使用,或根据具体情况稍作修改,提高了反应的正确率。

  雷喜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人脑显然比计算机更适合进行修真类课题的研究工作。

  并不是因为计算机不行,而是它基于的传统科学,与眼前的情况并不契合,甚至有些违背。

  故而,必须由人的大脑进行初步判断解析,得出基础结论后,再交由计算机来开始运算性的服务。

  生物芯片的特性,就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契入人体大脑,两者结合,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加强,必要时候,芯片甚至能够动用部分的人脑神经元。

  当然,不管它动用多少,雷喜都感觉不到。

  人的大脑浩瀚如海,而人本身需要用它来计算的数量,简直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就仿佛雷喜总是在想,今天吃什么呀,今天做什么呀,而从来不会去想,圆周率小数点后面30位分别是多少,哥德巴赫猜想是通过哪些公式、哪些步骤被论证的

  在改变思路之后,果然他的研究工作迅速取得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