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3)
作者:孤余      更新:2023-03-05 12:06      字数:4000
�食时用原汤和牛肉丸下锅煮至初沸(煮时水不能太沸,否则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适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酱或辣椒酱佐食。

  (3)粿汁

  地方风味小食。米制品之一。注重辅助料的调配。辅助料用久醇的猪肉卤汁、经腌制卤烂的五花肉和用油煎成金黄色的蒜头粒。民间粿汁主料制法有两种:用米制粿条切成条状,和入米浆煮成稀糊;用米浆下鼎烙成薄片,然后剪成角形,和入米浆煮成稀糊。食用时,在热粿汁中披上几片卤烂的五花肉,撒上蒜头粒,再淋上热卤汁即可。不淡不腻,润滑清口。

  4(4)草粿

  广州人称凉粉。是用仙人草(凉粉草)煎取药液,滤汁去渣加入薯粉,充分搅拌均匀,加热煮滚后,盛于容器(一般为木桶或大铝锅)冷凝成膏,称为草粿。色粽晶莹,风味清香。吃时用手持着铜勺切成一片片装进碗里,边装边蘸入白砂糖,入口顿感甜润嫩滑,清凉爽口,风味诱人,价钱便宜,吃用方便,可药可粿,适合时令,具有清暑解渴除热毒之效,是潮汕夏日解暑风行的惬意传统小吃。(5)普宁豆干

  民俗小吃。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掺以薯粉、石膏、卤水制成的豆制品。制作工序是:磨浆、除渣、煮浆、配膏、试粉、掺膏粉、拌和定卤、包块、压块、煮熟,有的煮熟后还用栀子上色。特点是外皮柔韧,内肉嫩滑。普宁市人烹调豆干的方法主要有煎、焗、炸等3种。油炸豆干更是普宁的民俗风味。其皮酥脆,肉嫩滑,清中有香。蘸以蒜头蓉,更觉可口。有华侨把普宁豆干的制作工艺带到国外,经营此项生意。

  5(6)老妈宫粽球

  名小食。粽球为潮汕传统民俗食品。外形为六角球状。1920年,张强德父子在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摆摊经营粽球,张强德死后,其子张良杰在老妈宫对面小巷内租用一间小铺,开设了顺德号粽球店。因粽球质量好,且占有地利,生意日隆,顺德号的粽球也逐渐成为潮汕和海外潮人所喜爱的老妈宫粽球。主料采用的糯米,必须颗粒饱满且大小均匀。制作时先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6小时,捞起放在竹筛晾干,次日下锅用猪油炒后,加适量上等鱼露,再炒至米粒晶莹透亮,油香润滑,用盆盛装待用。老妈宫粽球里有甜、咸双拼料馅,甜料馅部分为绿豆沙馅(或乌豆沙馅)和水晶馅,外面用猪网膋包裹;咸料馅部分为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然后用竹叶、咸草包裹扎成六角球形,放进锅内煮熟。食时解开竹叶盛盘,有棱有角,晶莹润滑、甘甜香咸。当时,老妈宫粽球店里,悬挂一块横匾,写着“食定正知”4个大字。此句一直在潮汕社会流传着。(7)水晶球

  名小食。水晶球制作精细,注重于□□和馅料。分甜、咸两种,馅料不同,各有风味特色。选用上等雪粉,和冷清水拌成浆,把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冲入雪粉浆,用木棒不断搅拌使之稠结后,在案板上晾凉,再用筛过的雪粉和冲熟的粉皮揉匀成块,制成透亮□□。甜馅料一般选用由红小豆制成的甜豆沙(或甜芋泥);咸馅料选用绿豆,先压成豆片去壳,蒸熟后

  6加入猪肉粒、虾米粒、葱粒、胡椒粉和鱼露,一起拌匀即成,用水晶状□□包上不同馅料制成球状,放进蒸笼蒸熟取出,最后放进煮沸的猪油浸煮。水晶球色白透明,甜馅味道清甜,咸馅香郁,具有潮州风味。早在20世纪40年代,汕头市的小公园附近行街的潮成号,为专卖水晶球、虾米笋粿等的小食店。

  潮州小吃是潮州人民千百年来,在生活中所共同创造出来的,所以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便和潮州人民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也使它具有一种鲜明的民俗性,这是潮州小食最为突出的特点。潮州小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