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2)
作者:
沈常青 更新:2023-02-28 20:35 字数:8655
面授的这几天,我一定要到处看一看,走一走。爬龟山,上蛇山,登黄鹤楼,亲电视塔,从长江大桥的这头走到那头,漫步两江四岸,看看沿江的风景。
对了,还有黄鹤楼下面的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
哎呀,要是把照相机带来就好了。支行办公室的照相机一直由加林主任保管,他不在家,也没有人会使用。如果带出来用几天,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想到这儿,他又觉得有点遗憾。
要是有个照相机,每走一个地方都照几张相,带回去给红梅和彤儿看,她们不羡慕死才怪呢!说不定,下次到武汉面授时,她们也会跟着来玩呢!等明年暑假时,无论面授,还是不面授,一定要把她们带到武汉来玩一玩。
快到两点钟时,王加林又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
再次来到华中金融专科学校成教处,门已经开了。
填了几张表,交了2400元学费,领了两本新书,《货币银行学》和《企业会计》。——这是本次面授学习的两门课程。
办理完报到手续,王加林又走出校园,到学校对面的干部培训中心办理入住手续。
没想到,2400元学费里面竟然不含面授期间的食宿费。函授学员的住宿和吃饭,学校里根本就没有安排,一切都得自理。
他妈的!这哪儿是函授学习,纯粹是敲诈勒索。
交了200元住宿费,王加林身上只剩100多元现金了。
这几个钱,一个星期的饭钱都不够。他庆幸自己带着银行信用卡,不然的话,中途还得回家去拿钱。
住房安排的是两人标准间,但没有配牙膏、牙刷和毛巾之类的洗漱用品。在学生食堂吃饭,各人自己买餐票,还得自备碗筷。
没人接待,没人指引,什么都是黑的。
王加林感觉如同没娘的孩子一般。他对函授班的组织工作感到非常失望。因为老婆方红梅也参加过五年本科函授,面授学习是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的。每次面授都有专门的辅导员,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考虑得非常周到。
金融系统组织的函授班,怎么会这样松松垮垮,如同一盘散沙?
安放好行李,王加林就去外面寻找商店,购买牙膏、牙刷、毛巾、香皂、搪瓷碗、钢勺这些日常用品。
买好东西返回干部培训中心的路上,他看到路边有个电话亭,突然想到应该给梁雯打个电话。
梁雯何许人也?
一个曾经非常崇拜王加林、兴许对他还有那么一儿点意思的女大学生。他们之间的故事,得追溯到好几年之前。
我们已经知道,王加林是个文学爱好者。
他最初喜欢上文学,是在孝天师范学校上学的时候。当时,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从十年动乱中缓过神来,文艺界万象更新,欣欣向荣。一年一度的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评比,尤其受到青年学生的关注,是很多文学爱好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那时的孝天师范学校,有很多学生都在偷偷摸摸地搞写作,不折不挠地给报刊编辑部投稿。
大势所趋,更准确地讲,是受同桌方红梅同学的影响,一直恪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百无一用是文人”的王加林,后来也改弦易辙,加入到文学青年的大军,开始了小说创作。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