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2)
作者:沈常青      更新:2023-02-28 20:36      字数:10407
��借阅的主要是中外文学名著,尤其喜欢俄国、法国和英国一些近现代作家的作品。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等。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他只喜欢《红楼梦》,对《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没多大兴趣。

  每次去图书馆,他还会去报刊阅览室转转,浏览一下报纸和杂志,但主要目的不是阅读,而是搜集报刊编辑部地址和“征文”“约稿”信息。有了这些地址和信息,他就能够把自己苦心孤诣写出来的东西投寄出去。

  投稿和等待编辑部回信,是他追求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篇稿子写完之后,加林就用方格稿纸工工整整地誊抄下来,装进他自制的信封里。写好收件人和寄件人地址及姓名后,同时在信封右上角写上“邮资总付”四个字,然后用剪刀把封好的信封剪去一个角。

  这样,他就无须粘贴邮票,邮资则由编辑部支付了。

  自制信封是王加林别出心裁的“废物利用”。虽说买一个信封只需几分钱,但他向报刊投稿对信封的需求量太大,一年下来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投寄的稿件比较长,还得买较大的牛皮纸信封,费用更高。而且有时买的信封纸质极差,根本就不顶事。

  因此,每次收到编辑部的信件时,加林开拆时就特别谨慎小心。不用手撕,拿小刀子沿粘贴的地方一点点撬开。翻面之后,再重新粘上,用红圆珠笔在上下各画六个写邮政编码的方框,就成为可以重复利用的信封了。

  如果手头有废弃不用的牛皮纸,或者背面是空白的旧年画和旧挂历,加林就可以批量制作信封。

  先把这些纸张裁剪成两倍于信封大小的长方形,横着对折一次。注意下面的一半比上面的稍宽,再对折。摊开后,再沿中线两侧的折线向一方折合,信封的雏形就出来了。然后把四角剪开一厘米左右,裁去不需要的部分,修剪封盖,用胶水粘好就大功告成。

  信封做得多了,加林还摸索出一些小窍门。比方粘贴,如果是大批量制作信封,一个一个地涂胶水是相当麻烦的,速度慢不说,有时还会把信封的中间粘住了。为解决这个问题,他把裁剪好的信封摊开,一个一个地摞在一起,留出需要涂胶水的地方,一次性涂好胶水,再逐个地粘贴,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保证质量。

  自制信封能够“变废为宝”,堪称创造性的劳动。不仅经济实惠,而且丰富了他的业余生活,让他感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给编辑部投稿既不用花邮费,也不用自己掏钱买信封,主要成本就是买几本方格稿纸。加林感觉自己还是能够承受。所以,只要手头有写好的稿子,弄到了编辑部的地址,他就能够“天女散花”般地到处邮寄。

  稿件投寄出去之后,再就是满怀希望的等待。

  每天上午十点钟左右,只要不是在教室里上课,加林老师都会准时离开办公室,前往学校门房,等候那个穿着草绿色制服、骑着绿色自行车的邮差。如果邮差已经提前来过,他就询问门卫老宁是否有他的信件,顺带着看看当天的报纸。

  自参加工作以来,邮差一直是王加林最牵挂的人。无论是恋爱时盼望方红梅的情书,还是投稿后盼望编辑部的回复,他的那份痴迷和执着,总是让人特别感动。

  遗憾的是,他寄出去的稿件大多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偶尔收到编辑部的邮件,打开一看,无一例外都是他寄出去的原稿,多出一张铅印的退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