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4)
作者:
沈常青 更新:2023-02-28 20:36 字数:8396
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和严加管教,关玉荣一直恪守勤俭持家、厉行节约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进入豆寇年华时,她也曾想过穿颜色鲜艳、样式新潮的服装,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儿,但她妈总是教训道:
“花花朵朵的媳妇,破破烂烂的姑娘。莫穿得妖里妖气的,去招人惹眼!”
无奈,玉荣添置的衣服,只能是蓝的、黑的、褐的、灰的,白衬衣都很少穿,样式也是最普通、最大众化的。别说奇装异服,她连裙子都没有穿过。一年四季总是把自己打扮得灰不溜秋的。
有了小孩之后,玉荣把这种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传承到了自己的下一辈儿身上。
三个孩子穿的衣服,多半是玉荣和玉荣她妈自己织布,或者从供销社买回廉价的布料,找裁缝做的。毛衣则是玉荣用毛线织的。鞋子呢?是玉荣一针一线纳鞋底,用布头邦鞋面,然后缝合在一起,拼凑而成的。
只要是自己能够在家里做,决不花冤枉钱去买。——这就是关玉荣在料理孩子们穿戴的原则。
遇到同事、朋友、亲戚人劝她,叫她把子女打扮得时尚、漂亮一点儿时,玉荣总是笑着说:“小娃娃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年一个样儿,买那么贵的衣服又穿不破,多浪费啊!再说,屁大一点儿,讲究那些干什么?我们小时候,身上的衣服还不是补丁摞补丁。文化大革命时,讲吃讲穿,还是资产阶级香风毒草呢!”
在生活上向最低标准看齐,在学习上向最高标准看齐。她一直这样教育自己的三个子女。
孩子们学习成绩不好,她会伤心落泪;孩子取得进步,她会热泪盈眶。因为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语文教学,辅导孩子们的语文课程她轻车熟路,但辅导数学却有些吃力。为此,玉荣不得不抽出时间和精力,重新温习已经忘记的数学知识,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辅导老师”。
家里那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是老苏专门孝敬玉荣她妈的,怕老人家一个人在家里时孤单和寂寞。电视买回之后,打开的时候却很少。家里的大人都怕这东西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
加林的竞争对手就是这样一位各方面都很严谨的人。年龄与他母亲相仿,教龄与他的年龄相当。担任初三语文教师及班主任多年,送过多届毕业班。虽然教学业绩一般,但学校“把关教师”的位子却稳如磐石,而且年年都是先进。
面对这样一个女中豪杰,花园镇教育界的“老模范”和“老红人”,加林拿什么去向人家叫板?
满腔的热情。战无不胜的信心。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再就是大胆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经验不足是加林最大的短板,不过这没有关系。在北京农业大学留校任教的姐姐加花刚刚邮给他了一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加林相信,只要严格按这一百条建议去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弥补自己经验不足的缺陷。
就像即将上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一样,王加林在开学的前几天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甚至有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他日思夜想的,都是如何当好班主任,如何把初三(1)班带好,争取在一年后的中考中“一炮打响”。
对初三(1)班的学生情况,他是比较熟悉的。班风在初一时还是不错的,现在虽然不良习气较多,也不是完全没有扭转的希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尚可,比学赶超的氛围较浓,成绩好的苗子也有几个——这一点特别重要。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