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宫中奏对 下(3)
作者:天尽之湖      更新:2023-03-28 04:56      字数:3918
��阎浮说道挺直了身体,正色说道。

  “说说看。”李隆基不置可否。

  “此案发生在我大唐帝都长安城内,陛下也很清楚,这长安遍地是名门,处处是勋贵。如果此案涉及了本朝重臣,或者豪门子弟,臣可否能直接问审?万一有那手眼通天之人,找到陛下求情,陛下是否能容臣将此案查清?”李阎浮提的问题一针见血,毫不容情。

  “我东土大唐可没有什么刑不上大夫的规矩!当然要查个清楚,查个明白。不管怎么说,太史局也是直属于我大唐皇室的衙门,容不得他人这样打朕的脸。”李隆基回答的是毫不犹豫,“不要说什么朝廷重臣和豪门子弟,就是当朝宰相和东宫太子牵涉入内,也是可以查,可以审的。但是,记住一个底线:涉及到重臣和勋贵的时候,不要轻易动刑,万万不可屈打成招!”

  “陛下说的极是,我太史局也不是来俊臣、周兴之辈,屈打成招之事断不会有。”李阎浮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限,也拍着胸脯给了李隆基一个保证。

  “阎浮,听说你在海西还有个宫廷伯爵的爵位,既然你回返大唐,那朕怎么也不能亏待于你。”李隆基说完这些话,又对着张九龄说道,“九龄,拟旨。门下:朕闻岐山李氏有子阎浮,英武不凡博识聪颖,今任其为太史局正五品上‘秋官正’一职。又因其在瀚海阻止白奕密谍之不轨企图,为我大唐立下新功,特加封开国县伯,正四品上,赐食邑七百户,佩银鱼袋。”

  “谢陛下厚赐!”李阎浮起身离开座位,走到两仪殿中间弯腰行了一个大礼。

  李隆基摆摆手示意他坐回原位,张九龄快速地起草好圣旨,然后走到大殿中,将圣旨交给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到殿内的高力士,再由高力士递给李隆基。李隆基仔细地看了一遍后,拿起笔蘸上朱砂,将他所负责的最后步骤“画日”完成,也就是填上圣旨拟定的日期。

  圣旨将由张九龄签字,这代表了中书省拟诏结束,随后会交由门下省审批。像太史局这样直属于大唐皇室的特殊衙门,其人事任命和相关政令一概皆出于皇帝,门下省无权封驳。所谓的“中书拟诏,门下审诏”,完全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门下审核结束后,会将圣旨以及相应规格的官服、官印、鱼符和鱼袋等派人送往李府。由于李阎浮是在君前奏对中获封官职,内廷也不再派出宦官到李府宣旨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府还省了不少打赏的钱。

  要知道,“君前奏对”这样的晋身形式,平日里是少之又少。只有得到朝廷重臣的推荐,或者是皇族显贵的举荐,并且通过内廷的审核,皇帝李隆基才会举办一次“君前奏对”。说通俗点,这其实就是皇帝陛下亲自面试人才。

  “前些日子有大臣上书给朕,提及了一条应对白奕的战略,叫做‘唐人西进’。阎浮,你怎么看。”李隆基将圣旨交给高力士后,装作不经意似的问道。高力士则走到张九龄身边,等他签好字后,就派人将圣旨送去了门下省。

  “西进对东进,颇有些争锋相对的意思。”既然皇帝随意地问,那李阎浮也随意的回答,“西域疏勒、莎车、大宛等地土肥水美,适宜耕作,如能将我大唐无地之民迁往这些地方并给其土地,倒也能安居乐业。如是往西走,河中之地则更是肥沃,兼有通商之便。陛下,就是坐收商税,可以让一国之国库充盈满仓。这条古丝绸之路万万不可小觑,要是我大唐各大世家都有这么一支商队,即可为己牟利,又可与民方便,更可纳税与国。这西进,正是一举多得之妙策也。”

  听到李阎浮这番看似随意的话,李隆基陷入沉思之中,沉默了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