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宋朝官制(4)
作者:牧童骑神牛      更新:2024-11-06 02:05      字数:5921
品。

  宋朝的官员品级十分之复杂,分别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组成。

  差遣:实际上做事的岗位,多数为临时工。

  本官阶:又称寄禄官,即享受怎么样的待遇,名称就是三公六部九卿等前代留下的官职。

  散官阶.:实际的上的等级,又以文资和武阶对应文武大臣。

  勋官:共十二转,荣誉头衔,并无实际作用。

  爵位:荣誉头衔加额外补贴,封邑与实封往往不一样。

  贴职:专为文人而设的荣誉称号,如某馆某阁大学士、学士等。

  元丰改制时曾废掉差遣以本官实任,以散官阶定俸禄。政和末年散官阶:

  文官: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议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奉直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请郎、朝散郎、朝奉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宣教郎(原宣德郎,政和避宣德门改)、宣义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务郎、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从事郎、从政郎(崇宁时通仕郎,政和再换)、修职郎(崇宁时登仕郎,政和再换)、迪功郎(崇宁时将仕郎,政和再换)。

  武官:太尉(政和新置)、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亲卫郎、拱卫郎、左武郎、右武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敦武郎、修武郎、从义郎、秉义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下班祗应。

  宋朝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富庶的朝代,很多人认为宋朝“藏富于民”,官民比例低,政治比较清明。但如果认真翻开历史,恐怕结论未必如此。

  宋朝官员的幸福生活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只有官员算是“国家公务员”,自秦汉官员的工资就开始实行严格的“秩禄制度”,即按照官秩官或爵的高低)来发放薪水。

  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不过无论与前朝还是后朝,甚至与当代相比,其官员薪俸之优厚,都是令人咋舌的。

  以宋朝的一品大员(宰相、枢密主官)为例,即使没有爵位,其月薪也能达到300至400贯(《宋史》,职官志篇),是汉代的10倍,是清代的6倍。

  这还不算官员本人还有各种换季服装、绢、绵、禄米等“福利补贴”,官员家属还能按照等级获得衣服、粮食、茶叶、酒、炭,甚至是马料等种类繁多的“恩荫补贴”。

  也许这样写,读者不容易对以上数字概念化,在这里我们引用一位历史学家。

  对一位国人耳熟能详的大清官——包拯的薪俸所做的一个研究,来作为说明和补充依据:包大人年薪合计应为:20856贯钱、2360石粮食及其他实物补贴。

  另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如无战乱,粮食价格一般是300~500文一石,绫、绢、罗、绵大致价格为1600文、1200文、4000文和85文——因此综合计算起来,包大人的实际收入要远超2万贯。

  考虑到中国自隋唐以来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