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是否有秘笈(4)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3 字数:6129
�今天,它的最大价值,是让我们了解了明清市井生活的细节,甚至很多细节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由于描写生活细腻生动,我们今天看到的,明清时期,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米卖多少价钱、田有多大产量等。
比如《资治通鉴》,本意是要为帝王治国理政和家族传承提供资料的,结果成了大家通读的历史教材。
最有趣的是晋代葛洪写的《抱朴子》,本来是要修道成仙的,长生不老的,具备所有秘笈的特征。但他要达到的目的,没几个人达到过。也没听说有谁因为看了《抱朴子》飞升成仙的,但今天,这本书,成了中医药著作,专家根据它的描述,找到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
许多人说《周易》是本秘笈,但我认为,这本秘笈有几个问题:第一,读不太懂。这本书过于宏大,一般人没有能力全面把握。比如算命,只是它的功能之一。但孔子又说善易者不卜,因为只要掌握了自然法则,你照着顺应就行了。第二,难以和现实对应。这本书从卦像来分析,如同一部哲学,还有数理。但从系辞来说,就像是拉家常,打比喻。两者之间,缺乏一个解释的可供理解的操作通道,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歧义。与这相对应的,还有一本书《黄帝内经》,这也不像是本秘籍,虽然它是伟大的经典,但有几个人能够全面读懂它,有几个人能够全面应用它?只掌握其中几项功能,就了不得了。
在我们心目中,秘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好学,一看即会;管用,一招致敌。
我想起了董先生给我的《推背图》,这仿佛具备了秘笈的所有特征。这产生于唐代的东西,流传于社会也大约千年了。如果你读懂了他的文字或画面,或许就可以预知五百年了。
这东西好象真有那么神,解释已经过去的历史现象,还真有点像那么回事。要不然,董先生怎么传给我呢?还以如此郑重的方式:临终托付。
但这东西存在于社会上,它的功效就很值得怀疑。如果真的像它预测的那么准确,那么,每个朝代的帝王都会有这个冲动:消灭它。
当一个帝王看到这图上推算的,本朝代即将灭亡时,他是什么心情?比如,一个姓张的人看到,马上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张家人建立的朝代,是不是每个自命不凡的张姓人,都有造反的蠢蠢欲动?
更重要的是,如果历史是注定的,那么帝王非要如此努力干什么?朱元璋如果知道自己的儿子要造反,为什么不先把朱棣杀了,以保护自己喜爱的孙子?
如果道光皇帝知道自己在位时,注定要受外国人欺负,何必那么努力奋斗、勤俭节约呢?穿补丁衣服,皇后生日,只招待大臣一碗打卤面?该吃吃该喝喝,等到签订《南京条约》的那一天。
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个才子叫金圣叹,自认为读懂了这本书,就给它写了注解,让所有人都看得懂,以至于此书大量流传民间。这当然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视,把金圣叹杀了。
杀个人容易,完全禁掉书却难。民间流传量太大,分布范围太广,想要收缴完毕,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况且,民间有些人的心态是这样的,朝廷越是禁止的,我越是要私藏,当书越来越少的时候,我这本就是秘笈了,奇货可居。
朝廷还是高手多。有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办法,鱼目混珠。是这样操作的,将这本书里的预言,把顺序打乱,形成多个不同顺序的版本,然后大量印刷,全国发行。这样,依据物以稀为贵的反向推理,多了,就不值钱了,就不秘了。秘都不秘,叫什么秘笈?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不同版本的秘笈,就有顺序的争论,就有正版与盗版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