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盛世的古董(3)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5 字数:6059
sp; “第二,是见真东西见多了,假的凭肉眼感觉就可以分辨。这种人,大多出身于博物馆。比如故宫博物院,见过的历代官窑太多了,那么,他凭经验,就可以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这点我承认,经历即能力,大致上不错。当然,爸口中的这个大哥,两者都不具备,还想跨学科通吃,肯定是不行的。但他们那一代,许多人的成功,都是靠胆量闯出来的,有种不服输的赌性,这也是时代的特征。
“他刚开始收古董的时候,有时得到了他自认为的宝贝,会请我们到他家去,他绘声绘色地跟我们讲,我们也学了一些旁门左道的文物知识。但是后来,请我们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他跟我们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了。”
“我们猜测他又跑到什么天涯海角淘宝贝去了,没多想。过了几年,才从他身边的人那里打听到,他上了好多当,家底也折腾了大半了。”
我问到:“他学了这么久,应该知道一些,不该全上当吧?”
“当然不是全上当,但最贵重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做假的。反倒是那些不太贵重的东西,倒有一两件真货。比如,这个铜炉,就是明代的,从农民家里收来时只给了三千元钱,算是他少有的赚钱的经历了。”
“那他为什么送给你?”
“他准备洗手不干了,才把几件仅有的真东西送给我们当年一起出来的兄弟。我们也有借给他钱的,不打算让他还了,毕竟当年他带领我们打天下,还是有恩情的。他这个人,被别人骗,但从没骗过我们,这义气,是值得敬佩的。我送给他玉观音,倒是比较值钱的,因为那是正宗缅玉雕出来的,从质地到雕工,几十万是要值的。”
这就是义气,投桃报李,就是这个意思。
“他也跟我们讲了许多文物造假的故事,也给我们讲了他上当的经历,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从此不上这个当,他是有功劳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上当,就等于在挣钱,对不对?”
当然,况且,爸收到的汉代针灸玉人像,还是进了博物馆的,这也算是这些知识起了正面作用的。
“比如青铜造假,这个行当,在河南,有成规模的作坊。青铜不是有含铅比例吗?他模仿。不是有旧泥痕迹吗?他埋藏,一个周期,甚至可以埋藏五到十年,再挖出来,泥土痕迹都有了。不是有器物式样吗?他都根据博物馆的收藏样式照片来做,保你看不出破绽。不是有包浆脱落或者锈迹吗?他请专门的化学专业人士调出酸性溶液,在青铜表面烧蚀,再埋进十几米深的土里,保你看不出真假。不是要探寻它的来源吗?河南盗墓的可是有历史渊源人古老产业,编一个某古墓被盗的故事,保你相信。”
我的天,这一套下来,你针对十几个特征来辨别,只要漏掉一个,就被骗了,真是专业啊。当然,我知道爸所说的河南盗墓这个行当。
河南这个地方,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从殷商到战国到唐宋,多朝古都,历史文物沉积多,古墓更是寻常。这就产生了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个行当:盗墓。著名的盗墓工具叫洛阳铲,现在已经成了国家考古队的专业工具了。
“古代字画就更不用说了。你不是要看纸张吗?可以仿古作旧,用各种溶液勾兑,对纸张进行化学处理,再用紫外线照射,甚至在其它行当里,还用上了x光照射,让你难分真假。你不是要看印章吗?看印泥吗?这些都可以造。”
“当然文人,主要看书法水平和绘画技术,要知道,造这些假的,高级的画师大量存在,他们的专业水准一定高过你这半路出家的欣赏能力,你是看不出来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