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茅的试验(4)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6      字数:6131
�,我的身体已经有反应了,王班长也真会挑时候,此时,正是李茅的禁欲期,然然怀着孕呢。此时,正是我的空窗期,妍子和我没那生活。

  第二段视频是给我的,是他在吉普车上,打枪的场面。他说到:“庄娃子,看枪打枪,想过中瘾,到这儿来!”然后,他又把枪口对准镜头,口里“啪”地一声,仿佛在对我射击似的,又做了个鬼脸,对我说到:“在这儿,枪口可以对人!”

  我知道,他在勾引我,用部队当兵时最喜欢的射击。但部队的禁令是:枪口不能对人。

  其实,我想,他发这些,邀请我们去非洲,肯定不是他孤独。他是一个独自闯荡惯了的人,根本不存在孤独的烦恼。他只是想把他所感受的快乐,分享给自己的朋友。

  我想起海子的诗,这是第二次想起了。第一次,是在上海的那个岛上,那个山间的小屋里。

  “从明天起,给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话题又回到李茅的教育事业,他说到:“其实,我最担心的,还不是那个私立学校的事。我最担心的是,我们老家乡中的师生。”

  按理说,引入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这应该是好事,不应该有阻碍的。但李茅的解释,让我们理解了他的担忧。

  “在老家,我们的老师,水平高的都走了。留下的,水平不太高。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学生看了别的学校的老师上课后,会瞧不起本校的老师。这让老师有失落感。甚至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校的老师,也许都不会做某些题,没见过某些题型。如果学生的问题答不出来,老师的尊严往哪儿搁?”

  我想起一件事,问到:“如果上主课都由远端的老师讲了,那么,你们学校原来的老师,岂不是由课程的主导者,变成了辅导员了?”

  “是,这种角色转变,恐怕不容易。”

  小苏说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学生一比较,对原来老师的看法,恐怕有一个较强的心理冲击吧。”

  “这还是我担心的一种情况。我也跟我父亲商量过这事,他倒有个建议,不知道行不行得通。”李茅说到:“要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按我父亲的话说,就得找到共同的目标契合点。目标是什么呢?提高升学率,给贫困的孩子一个奋斗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老师还扮演着心理引导和思想工作的角色,这种角色,是远端老师无法代替的。按我父亲的话说,没有可替代性,就有价值。要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能够安慰他们的,也只有这些老师了。”

  他说得有道理,有共同的目标,有独特的作用,老师心理的失落感应该是会很快调适的。

  “我更担心的是另一方面”李茅语气缓慢了起来:“那些学生。要知道,知识的差距不是今天才产生的,至少从初中,甚至从小学,他们接触的和学到的都属于不同层次,要想从高中这三年补回来,或者能够跟得上,是很困难的。”

  此时小苏也应和到:“是啊,我在小学时,根本没英语课,全校也没有英语老师。初中后到镇上,才知道镇上的小学,从三年级就开英语课了。要补好那三年的空白,我整整苦战了一年,从听录音开始,到背课文,花好大的劲,用这死办法,才在初中二年级下学期,追上他们的进度。”

  这种巨大差距,在我与二娃的比较中,我的感受都非常深刻了,要弥补起来,是非常大的艰辛过程。

  “关键还不在弥补上,你小苏有弥补的勇气,但他们中的人,估计连勇气都没有。这不,才一个月,有些老师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