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所谓的传承(4)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9 字数:6021
>
内部协调的困难性,就更复杂了。比如,中国古代,以嫡长子继承主要权力。但仔细看历史,有多少朝代是按这执行的?祖制经常受到破坏。为什么?血缘身份与能力才干,根本没有联系。
还是在李渊在世执政时,长子建成已经当了很长时间的太子,但与能干的李世民相比,还是被杀了。甚至,逼得父亲退位,自己当了皇帝。
为了继承权,兄弟相残,父子相杀,夫妻相害,这样的事,还少了吗。至高的权力为什么是最大的危险,因为它是在零和游戏中的唯一标的。
同理,财富传承也一样,当后代争夺厉害时,也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如果传递给一个强势能干的后代,其他弱势的后代,估计连汤都没得喝。这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传给一个弱势的后代,那么,他很可能被强势的兄弟姐妹干掉。
所有的传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制度。天天搞分配,没有好事情。我认为,只有生产,才有可能产生正循环。而分配,因为人性的丑恶面,总会走向丑恶的一端。
当然,还有传承递延的分散性。比如,东汉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王国传承了十几代后,刘备,只能以打草鞋为生了。
其实,仔细想一下,这也正常。帝王的后代,随时间推移,人数越来越多,权力分配和财富分配,数量和质量就越来越稀薄。最后,帝王之后,也同于常人。
那么,有什么东西在传承史上,稳定一些的呢?司马光找到了一个答案:文化。
只有文化的传承,才最为长久。
眼前这本书,介绍佛教的传承,说禅宗在印度传了二十几代,在中国唐代,传到慧能法师时,也有六代。还能够中兴,甚至改变中国佛教的面貌,有越来越兴旺的架势,这种传承的成功,除了佛教本身的真理因素,或许有其它原因。
再比如孔子的常说,今天,我们说话做事,还经常引用他的话。董先生教育我,对易经的理解,也经常以孔子十翼来作为范本。在某种程度上,我也算是儒家学说的部分继承人。
更深刻的,是诗经,已经过去三千年了,那里中国人的情感原因、互动方式、表达习惯,甚至思维方式,对生活的理解,与今天的中国人,差不多。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不要说血缘,就是姓氏,甚至是身高体重面貌语言,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这种文化,却顽固地生长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权的更迭和民族的冲击,我们的血统早就已经混淆了,我们的政府也换了上百家,我们的生活也彻底改变了面貌。但是文化的基本取向,却始终没有改变。
为什么?我不能完整解释。但我可以区别出文化传承与财富权力传承的根本不同。
那就是,文化传承并固定于基因。
中国文化传承的路径,与基因关系不大,甚至到了没人注意的程度。没听说老子是状元,儿子就一定是状元的。苏东坡家里出了三个进士,也只是偶然现象,那是小概率事件,在科学上,没有必然性。
文化传承是师徒的,是老师与学生的。这种传承跟血缘关系不大。在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中,老子和孔子,是最有代表性的。老子,根本没有子女的记载。不是说他一定没有子女,但肯定子女没有继承到他文化的遗产。
孔子,一个最重视家庭的人。他的学问,按记载,最多也达到了三代。孔子的儿子叫孔鲤,虽然没有孔子那么有学问,也还算得上是贤人。孔子的孙子叫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