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所谓的传承(5)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9 字数:6021
��据说是孟子的老师。最独特的是,子思的学问,并不是爷爷和父亲传授给他的,他的学问,来源于孔子的学生曾子。并且,他将学问传给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孟子。
今天,传说中的孔子家庭依然存在,但有学问的人,也不多了。
当然,佛祖本人,也有第二代,那是他的儿子罗睺罗,也是得道之人。但他儿子没有下一代的记载。因为,出家人,本身在戒律上,就控制了后代的产生。
居士也不是没有后代,但也很少听说有成就的。就是有成就,也不是他父母传承来的。
知识和文明是公开的体系,有着自己的传承和淘汰机制。它是开放的,所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优秀的文化,不需要分析它的原因,只看他存在的时间长短就知道,它强大的生命力。
从进化论讲,如果基因没有遗传和变易两种特征,就会被自然进化所淘汰。基因传承财富,就缺少变易的条件。而文化传承,在大社会的涤荡中,强势的东西,总会出来。
与基因传承相比,文化传承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生产性。文化总是在促进生产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个功能,这个文化就离死亡不远了。
中华文化在保持自己基本特性时,同时不拒绝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如同杂交改良,我们始终在改良过程中。要不然,我中学头疼的英语也不会那么重要。
想到这里,我产生了一个观念。我如此热爱传统文化,对外国文化偏好不高,估计与我的英语水平不高有关。我只能搞这个。看的外国著作,也是中译本。
二娃,你英语好,估计看了好多原版吧,如果我们有缘,见面谈谈?
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增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数量。凡是增量的变化,就有可能长久。零和游戏的东西,分配的东西,总是在成员间互相残杀。
总设计师邓大人,他说不要争论姓社姓资,就是要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零和游戏,从分配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不要老想着分配,要多想想生产,估计,这是伟人的中心思想吧。
我没有资格猜度大师,我只能找出一些特点。一个人没事,瞎想。
看到身边这两本书,我对自己的结论有一些怀疑。比如知识传承。我把佛教当成一种知识传承,但这种传承的方式,却比较特殊。
为啥?因为,假如它是知识的话,却并不能用语言完全形容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种用语言和思维都不能抵达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语言没意义,那这身边这两本书不是多余了?如果有意义,为什么,大师们反复强调,多说无益,多读无用呢?
最搞不懂的,是那个拈花微笑的典故。佛祖云: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有谁会得?他拿着一束花,示意了一下。什迦尊者,会心一笑。
两个人确认了眼神,遇上了对的人,就传法了。这是个什么法?怎么传承的?
这是个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