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绝对真理吗(4)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9 字数:6100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按佛法基本思路理解,人人皆有佛性,那么,内心都有明镜。只是这个明镜被尘世所污染,只要把污染的灰尘擦掉,就可以照亮整个自身,也可以照见所有世界。
这是不是,也是那书店老板叮嘱我的:找到你自己。就是发现自心里的明镜,用这明镜照着这个世界,看到实相。
当然六祖的诗更高一筹。他不是一个识字写字的人,他口头吟诵,别人帮他写的。但是,这种更高层次,大概是无人无法的意思,我不好理解了。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这一段的理解,就更为困难。看了弘学的解释,也没有让我好多少。我也看过一些佛经,也读过南怀瑾先生的一些著作,大概知道,这是禅宗里面最主要的一个关节点。
无念无生,既然没有主体,那么,就如同机关木人一样吗?古代有木匠做了木人,里面有机关,可以动。但是这是没有思想的木人,没有思想,没有生命。如果无念无生是那样的话,那么,就是断灭的观念,肯定是错的。
弘学在解释这一点上,反复叮嘱,最后一句的“早晚成”是“何时成”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永远成不了的意思。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并没有说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也有智慧。
那么,不做木头人,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是有思想有生灭的,怎么才能做到所谓的“无生无不生”的地步呢?
老子在说道时,打了个赤子之心的比喻,说是婴儿,思想和情感是天真,没有受世俗社会观念的影响。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算是无生无不生吧。
但,婴儿也不是无所不知的。因为我们已经忘记自己在婴儿时期的状态了。每个人都是从婴儿生长而来,假如婴儿有那种超越型智慧的话,我们怎么就感受不到,什么时候丢失了呢?
这让我想起黄蘖禅师的一首诗。我过去读唐诗时,偶然发现这首诗,是别人引用的,据说来自当时的一个文人写的传灯录,他跟这们禅师学过法。
禅师在上堂开示时,随口念了一段。“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朴鼻香。”
后面两句我非常熟悉,原来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梅花三弄》的,是一个台湾歌手唱的,大街小巷流传,就有这两句。这首歌,显得好像充满了古典的爱情雅趣,当时我们都是当情歌来听的。
当然,许多刚刚学了点中学文化的普通人,人到中年了,也要装一些自身并不具备的典雅,也爱唱这首歌。刚从柴米油盐中摆脱出来的中年妇女,最爱唱,以为可以表现出自身并不存在的清纯和贵族作派。当然,这不是批评她们在装腔作势。几乎所有的艺术,都是在装腔作势。给予你现实中没有的感觉,这才是艺术享受。
音乐家沉浸在音乐的想象场景,如痴如醉的,音乐完了,得吃饭洗碗,跟这一个道理。没有什么高雅和粗俗,反正都是饮食男女。
当时看到这一首全诗时,居然让我暗笑了好久。原来以为是恋爱诗的东西,居然出自一个和尚,说的是佛法,这太幽默了。
为此,当时我就找了各种参考书,企图了解前两句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禅宗里面一个修行的方法。叫做参话头。
比如《证道歌》的这句“谁无念?谁无生?”就是禅宗的话头。因为这是个疑问,巨大的疑问。如果你要按逻辑思维,既然无念无生,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