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智者的下场(4)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9      字数:6077
�正色邪?”

  其实,天没有颜色的,宇航员告诉我们,天没有颜色。但我们的认识习惯,喜欢脑补那些我们没看见的东西。这叫塔西陀陷井。

  脑补的东西是虚假的,但我们习惯于相信它。我们认为,碎片化的东西,肯定可以圆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没有形成整体,我们用想象把它补全。就像贴瓷砖,必须严丝合缝,我们心理才会舒服。

  但有智者告诉你,世界是碎片化的,你肯定接受不了,因为这会给你造成痛苦。

  我在乡中时,经常拿第一,还经常有考上好大学的幻想,很是美妙。但到县中,听到二娃与宿舍同学对答案时,才知道自己成绩有多差,那时,我感受的是痛苦。毕竟我是读过书的,还相信有高人,毕竟那是二娃,我愿意相信他比我学得好。

  但普通群众,是不愿意相信智者的答案的。因为,谁愿意承认自己笨呢?你的聪明我学不会,我就当你是骗子。

  有的人最爱以自己的偏好脑补的。比如那个餐馆老板,以老江湖自居,他先用脑补把我看成作家。但事实接触多了,才否定自己的判断。那个领班,把我脑补成一个等待恋人的人,被我亲口否定。

  将心比心,是普通群众理解别人的方法。但在高手面前,这一套是行不通的。

  当年,爱因斯坦就遇到过这种麻烦,因为相对论太过离奇,其他物理学家理解不了,就骂他是骗人的。伽利略也遇到过这种困境。

  我们承认,连先哲们都说过,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或者佛陀也说过,有因就有果。但是,他们所说的联系方式和因果的作用机理,我们理解不了。我们总是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或者说按我们理解得了的方式,来脑补这种联系。

  按人民喜欢的方式,可以带领人民成就社会事业。但智者知道,这会把人民带偏,因为道路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但如果要按真相带领人民,人们理解不了,就不相信你,你还是干不成事。

  所有智者,无法超越时代和那时代的人民,如果想做事,就说些假话。如果想求真,就得装糊涂或者隐退于山林。

  项羽太厉害了,他的部将追不上他,所以犯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刘邦不这样,他总是欺骗群众,结果,得了天下。

  为什么刘邦总是在欺骗群众呢?至少,他对他的部将是欺骗的。原来说好了,成就天下后,裂土分封。成功之前,他确实摆出一幅兄弟一起,有福同享的姿态,礼贤下士的姿态。

  但成功以后,马上变脸,不卦异姓王,把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当成敌人。比如韩信,就吃了这个亏。

  太平天国李自成,吹嘘要建立耕者有其田,共享财富的大同社会。群众跟着他出生入死,结果在南京称帝过后,把土地收归国有,自己占有上千名女性,不顾义军普通士兵的需求。

  鼓动群众的最好办法,历史来看,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劫富济贫。这是政治的基本功能,也就是收入调节功能。第二点,人人平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在势力扩大后,也开始腐化了。与洪秀权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我有一切,你们什么都没有。李自成也一样。第三点,道德治国。道德的判断标准是很奇怪的,因为是一个主观判断,可以随意扭曲,所以,这个口号,是所有搞政治的人,最喜欢用的。

  这些东西,很受老百姓欢迎,当然也激励着他们前赴后继。

  如果按“劫富济贫”的思路来看,表面上达到了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