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智者的下场(5)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9 字数:6077
目的。穷人本来就没什么财富,所以这种方法是符合人性的期待的。
但它有两个可能的后果。第一个后果,如何保证你得到天下后,穷人能够分得更多的财产?在我看二十四史的经历中,我觉得一句话最能够形容。
“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先生不愧是拿手术刀出身的,看问题透彻。打倒旧皇帝,老百姓以为自己要得到皇宫的珍品了,结果,皇宫的珍品,被新皇帝占了。你原来是谁,今后还是谁,尽管你为此死去了许多兄弟。
第二个后果,如果频繁地这样进行财富再分配,或者新皇帝建立了一个经常平衡财富的机制。如果动作小了,百姓不满意。如果动作大了,富人不满意。不大不小,大家都不满意。
如果照顾大多数人意见,像有人鼓吹的那样,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如果当真了,频繁进行大力度分配,那么就难以产生富人了。毕竟,努力的后果是为别人挣的。资本积累和再生产变得划不来,于是,整个社会变得贫困。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你上哪儿度灾荒?
贫富是个相对概念,而整个社会总财富的下降,却是令人恐怖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整天讲分配的人,有许多人是有私心的,要么是被人的鼓吹所利用。其实,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生产。
所谓平等,这也只是个理想。人性差不多的,人长得也差不多。但要说人生而平等,大概说得过去。但人人一样,就不讲道理了。每个人的禀赋不同,所以生而不太平等。一个班上,总有成绩的好坏,总有体魄的差异。所以,要求结果平等,简直有点不顾事实。
四海之内皆兄弟,那么结果就是,兄弟这个词不值钱了。为什么?物以稀为贵嘛。
关于道德治国,评价标准各异,根本不值得谈论。以工厂为例,如果说某个人道德好,可以给他评个好人奖,仅此而已。这种人要当领导,恐怕无法管理下属的。老好人管天下,是不可能的。因为管理总要得罪人,得罪人,就得到了道德上的负面评价。
没有客观标准的评价体系,可以丢掉,因为人人都有私心,尤其在评价别人的时候。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起势的时候轰轰烈烈,落幕的时候也土崩瓦解。纯粹农民起义,成事的人很少,大致上有刘邦、朱元璋等几个。
为什么?只是因为他们背后有高人,甚至是智者。
刘伯温就是站在朱元璋背后的高人。当然,他算不上智者,因为他没及时按智者的既定路线,迅速隐退。
智者是通晓人性与大道的人,他们出现的时候,是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离开,是因为天下已经太平。他们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刘邦背后有四个高手,萧何、韩信,这是打天下的高手。张良、陈平,这是治天下的神人。张良的事所有人都熟悉,但陈平是个道家人物,大家也许不太清楚。我看了陈平的传记,这个人周易学得好,奇正之法很厉害,当然也非常会预测。
他的预测水平,已经准确说出四十年之后家族的遭遇,并且说出了原因。比我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