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昏沉又来了(2)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1      字数:6036
��,肯定是实践了。如果打理与实践不对应,那只能是推理有误,不能责怪实践。

  “那我的推理,究竟错在哪里呢?”我很不理解,如果不借助镜子,我怎么可以看得到自己的脸。主体与客体的混淆,怎么叫它是清楚的观察?

  “从推理上来说,你最主要的错误,是把两个我,搞混淆了。那个产生念头的我,与冷静观察的我,不是一个我。虽然它都是你的意识,但层次完全不同。如同你看你的手指,都是你的一部分,但,完全可以观察的。人的心,有多个层次,经典里都有描述。我们暂时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真心和妄心。我们借假修真的时候,可以暂时把那些念头当成妄心,把能够观察的这个心,当成是真心。建立一个真妄的概念。当然,这只是训练,不是究竟。”

  我就更不懂了,一个人好几个心理层次,这在心理学上,没说过啊。我问到:“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你得给我打个比方,我确定没接触过这类理论和实践。”

  “从佛教的理论来说,我们所有的心,都是真妄不二的,真心也就等于妄心,这个你试着理解一下?”

  我将自己的理解,详细地说了一下。我大概觉得,假如整个心,如同我的身心一样,都属于我。那么强行区别它,真心就如同我的意识,妄心就如同我的手指。当然能够观察。但从终究意义上讲,这都是我的一部分。

  “你打了个比方,也不算很错。所有妄,都是相对于真来说的,如果没有真,哪有妄呢?”刘大哥这样说,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真是思维的高手。

  “对对对,没有妄,就没有真。哲学上,讲得通。”

  “真妄本是一体的,如同硬币的两面。但我们实践中,并不能实际体会到。如果我们在实践中这样想,就会出现是非不分,处于傻瓜的状态。”

  格物致知,格,就得区分,没有区分地对待事物,就会陷入不可知论。

  “这种心的训练,是让我们先在心的层次上,学会区分真妄,那些念头是妄,而能够观察的第三视角是真。这只是第一步,当进入更深层次,你会发现,那个原先的真,也是空的。一步步空下去,最后达到

  明空的境界。一真法界就会展开,而一真法界,就没有真妄之分了。当然,我也只是说说理论思路,我本人也没达到。”

  好吧,我就按他的说法,继续进行打坐的实践。只是观想自己的莲花,如果出现其它念头,尽量不去注意它,让它自己跑掉。过了好几天,渐渐地,这些念头影响程度比较低了,人也渐渐从烦恼和焦急中,平静了些。

  但此时,却发生了第二种情况,就是昏沉。

  当一切念头都不注视它时,就如同在自己的视野里,或者自己分辨的能力里,蒙上了一层纱,世界和心绪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模糊的后果是,念头淡了,而观想也淡了。

  我发觉,打坐中,我居然睡着了。或者说,到了某种接近睡眠的状态。我读过经典,知道,这种情况,叫做昏沉。

  求教于刘大哥,他说:“昏沉是大部分人必须经历的状态,我们都经历过。要知道,昏沉的根本原因,是无明。而无明,是我们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所有佛教徒的成就,都是智慧的成就。所谓智慧,就是破除无明的状态。”

  “还是跟你打比方吧。”刘大哥已经习惯先给我讲理论,然后再打比方的办法,因为我这样好接受。以前,我是比较讨厌打比方的,因为总觉得,那是对那些不懂概念和定义的人的办法,对聪明人来说,打比方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