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经济问题一(5)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3 字数:6072
戒之功德”来达成布施者的愿望。
这样一种布施—功德—因果业报的逻辑关系,使得金钱在佛教中的运行有了宗教神圣性意义上的合理性解释,金钱在其中因宗教意义而被纯洁化。更由于布施功德和因果业报的联系,布施成为来世业报好坏的一个因由,使其更具有了宗教决定性力量,实质上就是使得钱财布施的宗教性意义被提高。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的形成,或许是既保障佛教标榜出世清修宗教目标、又可落实其现世发展之需的一种解释理路和解决方式,也是后来的佛教发展中处理钱财关系及相关经济理念的一条逻辑钱索。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佛教发展过程中,原始佛教时期,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情况。”我最后总结到。
小胡说到:“按这个意思,最开始,佛教不仅严格约束了自己的经济活动,也极力避免了自己经济需求对社会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尽量不争夺社会财富。”
“对”万老师肯定到:“是这个意思,但是僧团发展后,经济支撑是必需的,除了自己僧团的基本供应及寺院建设需要。还有一部分,是影响力扩大后,在经济财富上的溢出价值显现。”
这个意思是,当你有名望了,给你送钱的人就多。但这钱该不该收,如何收,收来过后干什么,是经历过发展演变的,体现在戒律记载之中。在佛祖在世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在演变与发展了。从独自修苦行,不占用社会资源,到接受孤独给长者供养,在精舍讲法,佛祖本身,也经历了这个转变。
“但是,这些东西传到中国后,肯定变化得更快吧?”万老师又提出了个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