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繁忙的庙会(4)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4 字数:6047
msp;万老师说到:“你是说云居寺?与其说它是寺庙景点,不如说它是佛教道场。与其说它香火旺,不如说它法鼓响。学佛的与迷信的,各有不同,你懂了?”
小胡这才点点头,大概明白了这二者的区别。他说到:“对啊,那地方游客不多,也没卖门票,但全国各地去的僧人及居士很多,但都是正经学佛的人。”
这事经历过,小胡应该更成熟了吧。我接着问老板:“你所说的两说,才只一说嘛。”
“嘿嘿,那些外面来的,卖香的,有的没经验。其实,在外面场地烧香,面积大,香炉多,游客来了,也喜欢跟风做事,都要卖些烧的,说不定,销售量还更多些。”
这有个需求问题。如果
进庙后再烧,一是估计庙子不让带进去,二是里面香炉少,容纳量有限。而在外面公开烧香,所有外地来的人,都会跟着前面的游客,入乡随俗,就买来烧了。让消费行为更为便利,是促进消费的一个办法。
我原来在北京时,对于挑选门面,专门请教过王班长。他有个理论,就是便利化理论。按他的说法,如何让客人更便利地进入店内,就生意成功的第一步。
比如就在街边开门面,越接近人行道越好。其实做早点的、摆摊的,早就无意识中利用了这个规律。尽量把摊位支出来,支到客人逛街步行伸手可及的地方,生意效果就会明显好起来。
所以,餐饮和小摊点出店经营,成了普遍现象,这就是生意的规律。这也是城管,与商贩发生冲突最多的地方。
当年王班长说:“如果是街边商铺,哪怕有一个门坎都要锯掉,一个台阶都不能有。客人多跨一步,你的生意就少做一成。”这就是消费便利化原则的生动实践。
这个庙会,不收任何门票,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收门票,不仅降低了效率和旅游体验,并且让人感觉到完全商业化的感觉,缺少了宗教意味了。庙子大门之内,无任何商业活动,保持了宗教特点,让这次庙会区别于其它地方。
这事,原来有些地方犯过错误,有的为了收门票,把围墙将庙子一围,不仅吓跑了游客,也赶跑了和尚。明成师就是这种事件的受害者,与地方某些势力,搞得两败俱伤。
将消费便利化,充分利用宗教的号召力,反而会引来更多的游客。我想,万老师那学生,虽然不是这次活动的主事者,但他肯定明白这个道理,肯定给过领导建议。
我们在店子闲聊期间,看到许多政府的车辆,还有警车,还有拉物资的车子,来来往往。比如交通标志与引导牌,比如告示及介绍广告,正在热火朝天地安装。
“老板,这家伙,公务员们,岂不是放不了假了?”
“放什么假?在外地的,可以请假,比如不是大理人的,可以回去,随你自愿。但凡大理籍的公务员,一个也不能走,还要天天加班。你们没到城里去,那城里,从车站码头到机场,沿途都是交通指示,还有各种宣传标语。机场到庙子的公路,沿途的清洁整治,所有房子都刚刷过漆的,景观大道嘛,起码得有看相。”
“这不是大家过不成年了?”
“没事,我也有亲戚在政府上班,加班费是平时的三倍,况且,领导没休息,你想回家过年,还想不想混了?毕竟是本地人,平时跟家人在一起,不差这几天。何况,这么大的事,大家就算是看热闹,也值得的,对不对?”
那倒是,过年嘛,也不过是吃吃喝喝,与家人在一起。这些本乡本土的职员,倒不怎么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