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点实际的(4)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25      字数:6113
,古人也是苦口婆心,教给我们避免的方法。”

  直心是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心中无纸,纸就消失了吗?这话听起来,怎么那么不好懂呢?

  “我也没有本事,就是古人的话看得多。我今天给大家教一些避免错误的办法。这也不是我的办法,要是我的办法,大家不会信,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我信你个鬼!”

  这个流行网络语言一出来,大家都笑了。我也很奇怪,这个农民样的老人,怎么如此熟悉网络语言呢?

  “憨山大师,肉身还在,名气还在,他的话,大家可能相信一些,我就借用他的话,嘱咐大家几句吧。”

  这样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已经成就上千年了,他的传奇,可以写一本书。他的话,已经流传于佛教界上千年了,就像他的肉身,至今不腐,仍然以微笑自得的面容,留存于这个世界,仿佛在告诉我们:佛法真实不虚。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遗。此中病痛,略举一二。他前面说了很多,但大家都读过,我所强调的,是他所举例出的六个要点,是避免我们犯错误的六种关键,大家不可不细细辨别。”

  我们打起精神,因为憨山是确认的成就者,过来人,他所说法,肯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覆处,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薰般若,般若为习气所薰,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着其心,将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这里面所隐藏的道理比较深奥,但不示玄妙,是根本关节。许多人搞得神神秘秘的,恐怕是对学佛参禅的误解。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我就有这个毛病,将心待悟。也就是说,没爬上山坡,就想象那远处小镇的样子,这是不行的,也没必要,只要你上了坡,小镇风光自然现前。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实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红炉,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勤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永嘉和尚的证道歌里有这一句,我原来理解不深,现在又多了一层理解了。

  “第四、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屛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渺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计较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